新闻世界政经评论地产投资教育移民金融理财商机商讯商业法律大千世界吃喝玩乐美容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 大千世界

重现昔日景 精神代代传:“飞虎队”的中国情缘

时间:2018-5-7

  中新网4月4日电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2018年3月30日,“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的妻子陈香梅女士在美国华盛顿家中去世,享年94岁。“飞虎队”的传奇见证了二战时期中美两国民众团结协作,共同抗敌的历史。近年来,中美两国人士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飞虎队”历史纪念活动,将象征着友谊与合作的“飞虎队”精神代代传扬。

飞虎队使用过的二战老战机。(<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王欢 摄)
飞虎队使用过的二战老战机。(中新社记者 王欢 摄)
 魂归青山——“飞虎队”最后一名老兵去世 2017年6月,“飞虎队”的最后一位老兵哈尔?贾维特(Hal Javitt) 在美国南加州过世,享年94岁,他的逝世为“飞虎队”的传奇画上了句号。 1944年到1945年,贾维特是中美混合联队第5大队第26中队的飞行员。当时的指挥官是创立“飞虎队”的少将陈纳德。贾维特前后在中国服役3年,参与过95次特别任务。 1982年,贾维特从美国空军退役后,与妻子定居南加州,在当地结识了许多华人朋友,从70年代开始回中国探访。 与贾维特一家熟识的华人孙女士表示,贾维特个性温和,有事情需要捐钱帮助,总是慷慨解囊。他的个性一点都不“邀功”,只有被问到在中国前后3年的抗战过程时,才会侃侃而谈。孙女士指出,贾维特是英雄,华人非常感谢他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期间的雪中送炭。 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艾德?罗伊斯(Ed Royce)表示,“美国将永远铭记像贾维特这样的退伍军人,他作为飞虎队员,在艰困年代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展现的无私奉献和爱国精神,将永远不会被遗忘。”
2016年12月20日,昆明飞虎队纪念馆正式开馆。(<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刘冉阳 摄)
2016年12月20日,昆明飞虎队纪念馆正式开馆。(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重现传奇——昆明建纪念馆 追忆昔日传奇 “飞虎队”的成员已逝,但精神不朽,二战结束后,中美各地纷纷举办纪念活动,追忆“飞虎队”的传奇故事。 2016年12月20日,昆明飞虎队纪念馆正式开馆,此时距离“飞虎队”首次从昆明起飞参战已经过去了75年。这座纪念馆位于昆明市区一栋被称为“小白楼”的民国建筑里。展览以大量珍贵的图片、详实的史料和数百件实物,全面梳理和展示了“飞虎队”的传奇历程。 原美国华人陆军少将、飞虎队后裔陈绍章在参观了飞虎队纪念馆后说道,战后父亲一直没有机会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而现在他和妻子来到云南昆明,为飞虎队纪念馆的发展添砖加瓦。 2017年11月11日,在美国圣玛利诺市举办了一场关于美国华裔军人的图片展,主办方希望通过活动体现华裔军人在美国军队中的贡献。这次图片展内容主要为中美二战历史,包括美国陆军航空队支援中国战场、飞虎队等史料展览。 同一年,美国陈纳德将军飞行学校也在美国休斯敦康罗(Conroe)地区正式落成。飞行学校落成当天,当时已年过九旬的3位美国“飞虎队”队员参加了典礼。飞虎队员麦尔文表示,陈纳德将军飞行学校的成立令他感动。让他回忆起上世纪40年代远赴中国桂林,转战成都,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过去。“虽然与中国军人语言不通,但我们一起为和平而战。”
葛瑞格·米莱特的部分骨灰被撒入滇池,魂归昆明眷土。(<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任东 摄)
葛瑞格·米莱特的部分骨灰被撒入滇池,魂归昆明眷土。(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再述情缘——“飞虎队”军医三代人的昆明情 70多年前,美国人克林顿·米莱特作为“飞虎队”军医来到昆明,在滇池边组建了拥有1000张床位的中国最大战地医院——美国陆军第172医院,并任副院长。他在昆明结交了很多朋友,收养了两个孤儿,还拍摄了百余幅昆明的人文市井图及“飞虎队”生活照片,这也是最早记录昆明的彩色图片资料。 2004年5月,克林顿之子葛瑞格为替父完成遗愿,带着老照片来到昆明,并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了引起轰动的《华夏1944·彩色昆明》图片展。 2005年底,受伯父葛瑞格的影响,小伙杰西·米莱特来到昆明,并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开始在当地学习中文。10年后,杰西娶了一名昆明姑娘,成为了一名昆明姑爷。 “70多年前,‘飞虎队’在昆明诞生,像爷爷这样的人从美国远道而来,用鲜血和生命,在昆明上空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也和昆明人结下深厚友谊。而这情缘,又通过一个家族延续至今。”杰西说。 当地时间2016年9月3日,杰西将伯父葛瑞格的部分骨灰撒向滇池。“于伯父而言,是重回眷土,也是对其父亲的缅怀。”杰西说。
陈纳德将军铜像。(<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刘冉阳 摄)
陈纳德将军铜像。(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英雄史诗——村民守护墓碑 见证中美友谊 2014年6月16日,是支援中国抗日的美军情报官威廉·毕德森中尉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殉难70周年纪念日。1944年6月16日,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一架大型运输机执行运输任务,因机械故障,在中国贵州黔东南山中强行迫降,33岁的威廉·毕德森海军当场殉职。 至今保存着毕德森墓碑的贵州侗族老人吴冬梅已65岁,在她保存的墓碑上,中间用中文写着“毕德森先生之墓”,上方用英文写着毕德森的名字以及所在部队,下方为出生、遇难日期。 “飞机出事后,县里专门派人到村子里守着,担心村民们拿走飞机上的东西。县里的人把受伤的2个士兵救走了,遇难士兵是我们村民自己安葬的,墓碑是之后县里专门派人来立的。”吴东梅回忆道:“那时候我外公还用自家的棉被去包住其中受伤最严重的那个士兵,也就是墓碑上写的这个人。”吴东梅讲述的故事都是从老人那听说的。 吴东梅说:“墓碑本身不值什么钱,一直放在自己的房子里,就是想纪念死者。保存对过去的见证,记住那过去帮助过我们的人。” 一所医院,一块被保存的墓碑,已成为那个时期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