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世界政治法律时政评论地产投资教育移民金融理财商机商讯文化科技大千世界衣食住行美容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 文化科技

温哥华中华会馆 匾额的由来

时间:2019-6-15
       作者·桑宜川
 
   

图像

 
 
 
 
 
     回望歷史,最早的加拿大中華會館匾額懸挂在維多利亞(舊稱域多利)唐人街。那年月的BC省淘金熱興起,吸引了來自中國福建,廣東諸省的勞工,飄洋過海來到加拿大,第一個登陸地方就是維多利亞。隨着華工的不斷增多,1884年2月,由李祐芹、李天沛、李奕德、黃彥豪、馬心銘、徐全禮等10余人發起籌備,在清朝駐舊金山總領事黃遵憲派人協助下,同年4月宣佈成立維多利亞中華會館,是加拿大最早的華人社團。
當年還發佈《吿不列顛哥倫比亞華僑書》,要求每個華僑繳納2元作爲建會基金和反對排華法案的經費。創會宗旨是:“聯絡衆情,施行善舉,解息爭訟,扶助貧病,禁除內患,杜御外侮。”在那海島上成立的中華會館還以促進與當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爲己任,爲爭取華人地位做了不少善事。當年的會館位于菲斯格街(Fisgard Street),是一座傳統的三層中式建築,與唐人街著名的牌樓“同濟門”一街之隔,樓房頂端懸挂着“中會華館”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匾額,相傳出自中國最後一位科舉榜眼朱汝珍(1870-1943)手書。
 
 
 
 
 
 
 
 
 
 
 
         维多利亚唐人街中华会馆及匾额。
 
那時的維多利亞中華會館的一樓曾是華僑學校的校室,面積雖不大,但歷史卻很悠久,據其校史載,前清光緒年間,僑商李夢九等人以華埠僑童日衆,有興學之必要,因在中華會館內設立“樂君義塾”,從國內延聘敎師,敎授華童中文,灌輸母國文化,爲本校之前身,相傳“中華會館”的墨寶即是當年他向朱汝珍求得的。
至光緒末年,國內已開始提倡新學,大興敎育,清朝學部特派海外督學梁慶桂莅域,以“樂君義塾”爲舊式私塾,未適時代潮流,且會館舊址狹隘爲由,建議擴建,改立學校。後由李夢九等人採納,向各方籌得善款萬餘元,又建立新中華會館,附設學校,即爲現今學校之規模,內分四室,易名“維多利亞華僑公立學校”。那時雖然會館地址有所變遷,但中華會館的匾額卻依然相隨。
 
 
 
 
 
 
 
维多利亚唐人街中华会馆创建人之一,第一家中文学校校长,侨商李梦九全家福油画。
 
晩清時期,朱汝珍已是海內外知名的書法藝術大家,其融王、柳、歐于一體而自成一家,深受文人雅士喜愛。他的楷書端正圓潤、遒勁清秀,行書嫻靜爽利,疏淡和平,有晉唐遺風。他還匠心獨運,將自己的書法與劉春霖(狀元)、商衍鎏(探花)、張啓後(傳臚)四人作品配成一套,名爲“四條屛”,成爲當時極享盛名且輝煌難再之書畫絶品。
 
史料記載,維多利亞是第一代華工來加拿大淘金登陸的地方,那里除了有最早的中華會館,還有第一家中文學校,第一家華人敎會等華人機構。他們聚居在一起,歷盡創業之艱辛,白手起家,逐步形成後來的唐人街,如今在維多利亞中華會館墻壁上尙挂有“傳我同仁”,“會其有極”,“澤被古城”的三副匾額,蒼勁雄渾的字體藴含着華人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閃爍着華夏民族的永恆光輝。
時光流轉,隨着後來溫哥華(舊稱雲高華)天然良港的開發與啓用,同時又作爲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西線終點,使大量貿易不再需要經維多利亞,而可直接抵達溫哥華。從而,溫哥華逐漸取代維多利亞,成爲加拿大太平洋沿岸第一大港口。許多華人爲了生計,從維多利亞陸續遷徙到了溫哥華。據1911年加拿大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溫哥華的華裔人口爲3559人,域多利3458人,由此可見,彼時的溫哥華已成爲加拿大最大的華人聚居地,域多利退居其次。
 
 
 
清末科舉考試的最後一位榜眼朱汝珍
 
1886年,溫哥華唐人街在卡路街(Carrall Street)和都邦街(Dupont Street)一帶展露雛形,最早約有九十餘名華人居住其中,如今這二個街名已無存,其中的都邦街1904年後更名爲片打東街(East Pender Street)。到了1890年,華裔居民已逾千人,主要聚居在那一片路段的民房里,但住房擁擠,爲了省錢,不少勞工同居一間房,並已出現吸食鴉片、賭博、娼寮等社會問題,日益引起西人社會的不滿。
 
爲了以正視聽,華人美以美敎會于1889年在都板街成立,傳道給華族,敎化人心從善。如今的溫哥華中華會館前身是1898年在溫哥華最早相繼成立的昭一公所和公一公所,其實就是兩家最早的華人商會,由1881年在舊金山成立的昭一公所衍生而來。當年,彼此聯合是爲了防止同業競爭,爭奪地盤。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舊金山的廣東三邑,四邑釁起,互相大打出手,四邑人另創客商公所,於是才擺平事端。溫哥華的廣東客商如法炮製,于1906年將原來的昭一公所和公一公所合併,成立了“全加中華總會館”,後易名“溫哥華中華總會館”,簡稱“溫哥華中華會館”,再後來,兄弟分家,全加中華總會館遷移到了緬街上,其間幾經周折,故事良多。當年的最早發起人有知名華商葉生、沈滿、黃玉珊、李驥、周棠、梁瑞等人,並于1910年購置了一幢樓宇作會館辦公室和華人醫院之用。彼時,還從維多利亞唐人街“移植”了朱汝珍的原作墨寶,這就是如今懸挂在溫哥華中華會館樓宇上的匾額字體由來。
 
 
 
説起這位大儒朱汝珍,倒是有不少故事可以講。他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科舉末科的榜眼,也就是第二名。史料記載,朱汝珍本來是要被點狀元的,試卷送到慈禧太后手里“欽定”,老佛爺看到姓朱,一不開心。再一看是洪秀全、康有爲、梁啓超的老鄉廣東人,二不開心。仔細一看名字里有個“珍”字,想到了被她推到井里的珍妃,三不開心。於是朱汝珍從狀元退居了第二名,成了榜眼,結果選了直隸肅寧(今滄州)人劉春霖,成了中國最後一位狀元。這段軼事被説得有鼻有眼,除了有爲朱汝珍抱屈之意,也似可解讀爲他的才學文章絶不亞于狀元劉春霖。有趣的是,經此過招,不打不相識,後來朱汝珍與劉春霖竟成了文氣相通的摯友,傳爲晩清人文士林的佳話。
 
朱汝珍雖沒當上狀元,但他對清朝可説是一片痴心,肝膽相照。辛亥革命以後朱汝珍更以遺民自居,若有人請他寫字,但凡有“民國”二字,一律不寫。溥儀到滿洲國以後,他曾經上表稱賀,這是他的人生歷史污點。但他在日軍佔領廣東、香港之後,又從香港移居上海,始終沒有和日本人合作,保持了晩節。字如其人,朱汝珍的字也是中正平和,很有骨氣,因此流傳至今,在坊間傳爲佳話。
 
 
 
回顧中國科舉制度逾1300年之歷程,朱汝珍之名可謂光彩奪目,如雷貫耳。他天資聰穎,才華橫溢,學養深厚,科舉起家,直入翰林,授職編修;且曾苦心孤詣,潜心多年,鈎沉輯佚,窮搜博採,纂成《詞林輯略曁詞林姓氏韻編》計一函五冊,于全體翰林前輩及同僚之科第、籍貫、生平、官職及著述等予以記述、考訂,精準而詳備,成爲後學硏究清代國子監與翰林院之重要參考資料。朱汝珍晩年,卜居香江之畔十載,與港島與海外華族結有不解之緣。其間爲延續炎黃文脈,構建學術硏究,貢獻尤多,堪稱人中之杰,値得一表。
 
朱汝珍乃是廣東清遠人氏,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據其本人親纂《朱氏族譜》,朱家先祖乃于明末遷入清遠縣。科舉起家,歷代爲官。朱汝珍于順天府應癸卯科鄉試,考取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應殿試,據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録索引》卷下,朱汝珍中一甲第二名(榜眼),賜進士及第;另據朱汝珍親編《詞林輯略》卷九,朱汝珍,榜眼,授編修。朱汝珍及第後,即入進士館習政治、外交、經濟等新學,以適應社會之變。
 
 
 
光緒三十二年(1906)八月,朱汝珍被派往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入速成科攻讀法律,硏讀世界各國法律,撰寫論文。同年,清廷宣示預備立憲,社會進程提速。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朱汝珍學成回國,參加進士館游學畢業考試,以80分,名列最優等第六名。旋授法律館纂修,兼京師法律學堂敎授。與日人松岡義正、岩井尊文等合作,編修《大清民律》。在做學問方面,朱汝珍著述的邏輯嚴密,文字練達,氣韻流暢,極富節奏、韻律之美,堪稱清末大家。
 
是年底,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並于宣統元年(1909)與日人志田鉀太郞合作起草《大清商律》。是年底,《大清商律草案》獲得通過,又進呈《中外刑法比較》十卷,授侍講之職,賞五品銜。翌年初,授德宗實録館纂修官。六月,清廷舉行首次法官考試,朱汝珍赴貴州任副主考官,成爲朝廷法學新進。由此可見,朱汝珍不僅舊學功底深厚,而且還是赴笈東瀛的留學生,硏究新學的最早一代學者。
 
清廷遜位時,不少粵籍翰林進士等科甲中人陸續遷往香港,或開壇宣敎,或鬻書賣字,結社論詩,相互切磋,彼此砥礪,漸成氣候。其中以梁士詒、賴際煕、陳伯陶等最爲著名。此輩與朱汝珍同爲翰苑舊友,切望榜眼公加盟,以壯聲威。1930年,朱汝珍與康有爲弟子、前清進士、留美博士陳煥章合作,于香港堅道創辦孔敎學院,推舉陳煥章爲首任院長,以弘揚孔道及興學育才爲宗旨。又設立孔敎中學 (後易名爲大成學校),以宗敎形式弘揚儒學,揭開香港敎育史的重要一頁,將孔敎聖火保存光大,厥功至偉。
 
繼陳煥章之後,朱汝珍于1933年冬出任第二任院長。奉準將孔敎學院注冊爲慈善組織。同時兼任附中校長、香港孔聖會會長、孔聖堂兒童保健院院長。1936年夏,朱汝珍代表香港孔敎學院出訪南洋,爲學院籌得款項,以創辦分校。1936年,汝珍南下新加坡、馬來亞等地,向華僑宣傳孔敎儒學,並募集善款,籌得銀洋二萬餘元,奠定了院址,表現出一位慈善家的境界、理念以及社會活動家的能力與襟懷。他卜居香港之十年,是其一生中最爲充實且輝煌的時期,足以使朱汝珍無愧于文學家、詩人、書法家、敎育家、慈善家與社會活動家之美譽。
 
 
 
“杏花樓”牌匾
 
作爲清末愛國大學士,朱汝珍在閩粵一帶享有百年盛名,他的墨寶在坊間流傳甚廣。1930年,福州路杏花樓請朱汝珍題寫招牌,這塊招牌一直用到現在,哪怕是幾塊錢的一塊的月餅,包裝紙盒上都印有朱汝珍的書法,由此可見其人其字的品牌效應。
 
 
 
如今,遠在廣東清遠還有一座以朱汝珍的姓氏命名的公園,就是爲紀念這位清代末代榜眼、愛國愛鄉的大才子而興建的,他的靑銅塑像竪立在園子內,讓後世緬懷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海外游子支持祖國建設的激情。加拿大維多利亞和溫哥華唐人街中華會館樓宇上的朱汝珍手書匾額,仍然熠熠生輝,散發着歷史的文墨書香,向人們默默地講述着歷經百年的滄桑故事。
 
 
 
2019年3月30日星期六修訂于加拿大溫哥華楓林谷
 
作者簡介:桑宜川,加拿大華裔學者、加拿大楓葉出版社社長。原四川師範大學外語系七七級畢業,曾在四川大學外語學院任敎多年,後赴澳大利亞留學。移民加拿大後,以治學爲主,硏究興趣廣泛,著述頗豐,現爲加拿大多家華文報刋專欄作家。近年來與國內數所大學開展學術交流,常應邀回國講課,並受聘爲客座敎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