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世界政治法律时政评论地产投资教育移民金融理财商机商讯文化科技大千世界衣食住行美容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 文化科技

《作家文苑》总第五百三十六期

时间:2019-7-13

卡若琳 笑言(大华笔会会员)/ 渥太华

(二)

图像

由于我的懒散与居无定所,与卡若琳的联系总是断断续续。认识她十多年后,移居加拿大,我才第一次给她打了电话,让她也听到了我的声音。她非常高兴,立刻要了我的新地址,给我寄来她和好友西德妮合写的一本介绍南卡罗莱纳州的书。

这是一本凝聚她多年心血的书啊,多年以来,在她的信中频频提到去过哪些地方,拍摄了哪些照片。有志者事竟成,真为她高兴。

书中配有多幅我熟悉的照片,扉页上还有她和西德妮的亲笔赠书签名。我翻开版权页,看到已是再版。而这时,她不仅是六个孩子的母亲,还是六个孙子孙女的祖母外祖母。她们写书很辛苦,亲历各地,除了地理信息、名胜景点,还附有简评和图表。这本书至今还在亚马逊商城的书架上,评价甚高。

来加拿大搬了三次家,与她再次失去了联系。教皇保罗二世病危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卡若琳。她在保罗登基不久访问南卡州时曾寄过我一个纪念封。上班跟同事提起,同事说你上网拍卖准能得个好价钱。我说我还是自己保存着吧,难得保存一份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的人走进你的生活,轰轰烈烈,最终却只是一个过客。而有的人足迹轻轻,却难以磨灭。可是谁又不是过客呢?即便昨天的我,也是我生命中今天的过客。

我想我又该给卡若琳写封信了,只是不知道地址还对不对。她回信的墨蓝色手写体总能让我心情平静而愉快。她应该还住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是知名的作家兼摄影家,也是苏珊的母亲。苏珊是我三十年前的外教,当年作为交换留学生前往中国读哲学,因为听不懂中文而偷偷哭泣,却教会我们听懂了英文。如今苏珊和她的家人像梭罗一样住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她的农场就是她的瓦尔登湖。

苏珊离开中国后,我没有再见过她。而她的母亲卡若琳,我更是从未见过,或许这一生会见到的。

……

写完上面的文字,我不甘心,又从电子邮箱里翻出若干年前的电子邮件,尝试再次联系苏珊。两天后我收到回信,苏珊居然从垃圾邮件中捡回了我的信,她说她们的小日子过得很美满,但她的妈妈已经在两年前故去了,享年82岁。卡若琳,塔德太太,苏珊妈妈,你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续完)。

**** 作者简介****

  笑言,现居加拿大渥太华。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员,加中笔会会员,大华笔会会员,加中友协会员。“渥太华华人史话”系列文章在《新华侨报》连载两年。出版长篇小说《香火》、《没有影子的行走》(又名《落地》),主编两本散文集及《天涯风》电子月刊共84期。写作以小说、散文、游记居多。

兄弟早年的故事

             周嵩麟(大华笔会会员)/ 列治文

(一)

 在我们六个兄弟中,我只同大哥一起生活和学习了15年,与四个弟弟一起生话的事间都很短,更没有一起上过学。因此,我对大哥早年的情况知道的较多,对弟弟们的情况知道的就很少。大哥十多年前已经离世,为了使弟弟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多知道一些我们老家早些年的情况,我已经在其它几篇文章中叙述了故乡和老几代人的基本情况,其中很多地方都写了我和大哥的活动情况。下面再把我还记得的兄弟们早年的一些情况记下来,目的是使子孙后代能更好的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情况。

    曾祖母告诉我:大哥是一个迟到的孩子。我母亲15岁嫁过来后,第7年才生了我大哥,确实是迟到了。像我家连续几代人丁稀少,可以想到那时他们是多么希望母亲能早点生孩子。看医生增加营养和烧香拜菩萨许愿等没少做,我亲眼看到最后还了的最大的愿就是:大哥长到12岁时,请了一个河南梆子剧团,给送子娘娘观音菩萨演了三天大戏。

    大哥小时候身体比较瘦弱,曾祖母说是因为我来早了,抢了大哥的奶。当时农村习惯小孩三到四岁才停止吃母奶,大哥刚满一岁,母亲就怀上了我,按当时的生活条件确实对大哥的成长发育有些影响。大哥上中学后身体才逐渐强壮起来,但个头却不再长高,因而在我们六兄弟中他是最矮的一个。

    大哥从小就表现出老实憨厚的性格,听话守规矩,特别爱护和照顾弟弟们。我最早的记忆大部分都是跟着他玩的情节。使我终生难忘的是九岁时和他一起在洪山庙完全小学读五年级,晚上有二十来个学生在大殿西侧房内的大通铺上睡。我晚上经常尿床,大哥知道我不是故意的,因此从不多说我,早上会把尿湿的被褥放到房顶上晒干。有一次他不小心碰掉几片瓦,校长把我们两个叫去训育了一顿。校长对大哥说:帮助弟弟是对的,但不小心损坏了公物是不对的,以后一定要注意。校长要我以后想法不再尿床,如晚饭少喝点稀汤;夜里醒了就要尿尿,不能怕冷不起床。因为我的学习成绩比大哥好,校长还要大哥向我学习,要我在学习上帮帮大哥。以后大哥没埋怨我,我也尽量做到不尿床,偶尔尿床时,大哥仍然一声不响地帮我晒被褥。与尿床有关的一件事是父亲听说晚饭后吃点炒花生能避免尿床,就买了一袋给我吃,还特别嘱咐大哥让我每天吃一些,不要一下子就吃完了,大哥自己不要抢着吃。以后大哥每天让我吃十几颗,自己从不吃,我拿给他,他都不吃!

    我和大哥从小学到高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起上学的。开始我们跟着外祖父学习四年多,接着到洪山庙小学读了一学期,后来转到辛店街小学读了半学期,因日军占领河南,学校停课,在家待了一年多。日本投降后,又一起到半坡赵村小学读了一年,1946年小学毕业后一起考进新郑县中。在新郑县中读完一年级升二年级时,大哥因数学不及格被由秋季班降到晚半年的一年级春季班。此后一年因国共内战,在河南省大地上来回拉锯,学校三天两头停课,我俩大部分时间在家中边劳动、边自习。1948年夏天父亲看到县城的中学短期内不可能复课,计划让我们到郑州市读书,就请大祖父家刚大学毕业回家闲居的堂叔,帮我们补习了一个多月,按堂叔的意见到郑州直接考高中。结果我考入因内战搬到郑州市的公立河南林县中学高中一年级;大哥没能考上公立学校而考入当时郑州市唯一的私立中学高中一年级。开学刚一个多月,解放军逼近郑州市,林县中学决定南迁,大哥又跟我一起随学校南迁,这时两人才又回到一个学校一个班内。我们随学校先搬到浙江杭州萧山县东岳庙内复课,1949年01月01日又搬往江西峡江县水边镇何君村里的一个大祠堂内复课。当年四月解放军渡江后,我们于六月一起返回老家,秋季又一起转入郑州市高中接着读二年级。像在初中时一样,读完一学期后,大哥跟不上进度,由秋季班降到高二春季班。1950年初夏,政府动员青年学生参加军政干校,大哥报名参加,从此结束了学生生活。在中小学学习中,可能是他的学习方法太死板,不太善于分析研究问题,虽然很努力,但各科成绩都不太好,数理科更差一些。这无形中使他感到较大的压力。但由于他为人老实随和,乐于助人,和同学及弟弟们的关系一直都比较好。我在学习上帮不了他多少忙,但他在生活上对我的帮助却太多太多。这些在我写到自己的情况时很多地方都会提到。

大哥参军后,分配到高炮部队当文化教员,很快就随部队到朝鲜参战。高炮部队主要任务是保卫大桥,在当时美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高炮部队在作战中,处于非常被动和危险的地位。我曾问过大哥在美机猛烈扫射和狂轰滥炸下害不害怕,他讲:刚开始参战时确实很害怕,特别是和战士一起抬着定时炸弹搬离保卫目标区域的过程中,真正是胆战心惊。不过时间长了,对战斗中人员大量伤亡看习惯了,想的只是如何完成任务,也就不感到那么害怕了。大哥经受住了战斗环境的严酷考验,回国后调到沈阳炮校任政治教员。实行薪金制以后,与一位在地方大医院放射科担任技术员的姑娘,结为连理。

(未完待续)

南岸

莫宁/ 温哥华

1.

我并不像大部分人一样,盲目地爱极了纽约。

但也谈不上憎恶

我并没有在纽约常住过,前前后后加起来,可能不过一个月。

第一次是五年前。

若不是因为我的好奇,可能并不会有这次旅行

到的晚上,因为大雪被困在机场。无奈,便只有和一群人一起坐车。一行的都是男人。他们都认识彼此。这些男人或许已过中年,穿着深色的棉袄。脸上的胡须露着他们的疲倦。但一行人还是兴奋不已。用浓厚的北欧口音给司机说着他们的旅程,互相用我听不懂的瑞典话说着或许是他们年轻时的经历,也或许是和妻子们的性事。说到一半还互相拍起手来。

我从来不喜欢在车上和陌生人开始一段没有结尾的交谈。

因为尴尬,我只能假装睡着。但其中一位看着稍微年轻一点的男子还是看穿了我这拙劣的把戏。他摇醒我,想让我加入他们的欢快中。我笑了一下,装作听不懂英文的样子。但这很快又被我自己戳破了。

他们拿出一瓶酒来,我不喝酒,但也能看出来那是喝一点就能让人欲仙的。他想让我喝。无法,我只能告诉他我不能喝酒。

一群人睁大了眼,仿佛我这不近人情的少年能说一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让他们惊讶至极。

我下了车,不知道他们会怎样谈论我,也许根本不会。这段经历可能像一块纹身,烙在他们的回忆里,也或许就像那晚的雪,落到地上就化掉了,随着那么多残渣余孽流在纽约的下水道里。

这也是我第一次住在青年旅舍里。一个不太大的房间竟然也能住六个人。不知道为什么,那晚只有两个人住在那个房间。

如果不是路易斯,我可能只会把这段旅程当作一场喜剧。

路易斯便是那晚住在房间的另一位旅客。

他从里约热内卢来,长着一张巴西人少见的没有棱角的脸。和他打过招呼后我便坐下来收拾行李,也没想过会有更深的交谈。

那天晚上的雪特别大。旅舍像宿舍一样,会准时关灯。关灯后我还是没有睡意,便躺在床上看着难得的雪宴。

你睡了吗?

我并没有想到他也是清醒着的,迟疑后便回答了他。

他坐了起来,开了灯。

出于礼貌,我也坐了起来。

你也喜欢兰草吗?

你怎么知道?

我听见了艾利逊克劳斯的声音。

他低下了头,害羞地摸了下头,说他并不是故意要偷听。

虽然我更喜欢私人的隐晦,但我并没有责怪他。很少人会懂得兰草,这样一种融合了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美国乡村音乐。

他问我为什么来纽约

我也说不出来原因,便问了他同样的问题。

他沉默不语,可能是怕随便编出来的谎话瞬间就浇灭了这一段前言。

但也就那么几种原因。

是因为许过的诺言吗,我看着他疲惫的脸,便脱口而出。

可能已经变成谣言了吧。

我不知道我们到底谈了多久,还有些什么。

因为睡意,我出手关掉了灯。

你知道吗,外面的雪和你看起来很美。

我也只能当这是他的呓语。(未完待续)

做个闲人

杨福成/ 山东

生活,就是生生不息,好好生活。不让工作闹心,不让杂事烦心,做个闲人,想点美事。

若是有个小院,把木门一关,世事挡在外头,春风留在里头,静看花开,细品茗茶。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多少代人,多少年来,没有谁能说得清人是在忙什么,为什么忙。

特别羡慕春风,你看它到哪里,都是水唱欢歌,鸟鸣得意。

且把这都收藏好吧,放在岁月的夹缝里,留着醉心,醉山河。

一次次抚摸着祖上传下来的老木凳子,一次次抚摸着从山里捡回来的石砚台,禁不住就研墨开来,把杂念丢得一干二净,把天地都忘却了,只有眼前的满纸烟云,草木幽幽。诗也是酒,茶也入画。

几度春去秋来,几回进出人间,一身凡俗总是扫不去,一份抱怨总是去复还,图得啥呢?

出门挖几棵野菜,归来担两桶清泉,等夕阳西下,叫醒炊烟,约三五知己,煮一壶老酒,谈山论水。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在老巷子里漫步,也是一件美事。

脚下的老砖旧石,房檐上的青色瓦当,树上的鸟雀,还有丛丛的青苔,再看那树桃花,热热闹闹。门里桃花开,花从何处来?

不问,不去问,做个闲人最好。

《作家文苑》总第五百三十六期

卡若琳 笑言(大华笔会会员)/ 渥太华

(二)

由于我的懒散与居无定所,与卡若琳的联系总是断断续续。认识她十多年后,移居加拿大,我才第一次给她打了电话,让她也听到了我的声音。她非常高兴,立刻要了我的新地址,给我寄来她和好友西德妮合写的一本介绍南卡罗莱纳州的书。

这是一本凝聚她多年心血的书啊,多年以来,在她的信中频频提到去过哪些地方,拍摄了哪些照片。有志者事竟成,真为她高兴。

书中配有多幅我熟悉的照片,扉页上还有她和西德妮的亲笔赠书签名。我翻开版权页,看到已是再版。而这时,她不仅是六个孩子的母亲,还是六个孙子孙女的祖母外祖母。她们写书很辛苦,亲历各地,除了地理信息、名胜景点,还附有简评和图表。这本书至今还在亚马逊商城的书架上,评价甚高。

来加拿大搬了三次家,与她再次失去了联系。教皇保罗二世病危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卡若琳。她在保罗登基不久访问南卡州时曾寄过我一个纪念封。上班跟同事提起,同事说你上网拍卖准能得个好价钱。我说我还是自己保存着吧,难得保存一份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的人走进你的生活,轰轰烈烈,最终却只是一个过客。而有的人足迹轻轻,却难以磨灭。可是谁又不是过客呢?即便昨天的我,也是我生命中今天的过客。

我想我又该给卡若琳写封信了,只是不知道地址还对不对。她回信的墨蓝色手写体总能让我心情平静而愉快。她应该还住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是知名的作家兼摄影家,也是苏珊的母亲。苏珊是我三十年前的外教,当年作为交换留学生前往中国读哲学,因为听不懂中文而偷偷哭泣,却教会我们听懂了英文。如今苏珊和她的家人像梭罗一样住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她的农场就是她的瓦尔登湖。

苏珊离开中国后,我没有再见过她。而她的母亲卡若琳,我更是从未见过,或许这一生会见到的。

……

写完上面的文字,我不甘心,又从电子邮箱里翻出若干年前的电子邮件,尝试再次联系苏珊。两天后我收到回信,苏珊居然从垃圾邮件中捡回了我的信,她说她们的小日子过得很美满,但她的妈妈已经在两年前故去了,享年82岁。卡若琳,塔德太太,苏珊妈妈,你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续完)。

**** 作者简介****

  笑言,现居加拿大渥太华。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员,加中笔会会员,大华笔会会员,加中友协会员。“渥太华华人史话”系列文章在《新华侨报》连载两年。出版长篇小说《香火》、《没有影子的行走》(又名《落地》),主编两本散文集及《天涯风》电子月刊共84期。写作以小说、散文、游记居多。

兄弟早年的故事

             周嵩麟(大华笔会会员)/ 列治文

(一)

 在我们六个兄弟中,我只同大哥一起生活和学习了15年,与四个弟弟一起生话的事间都很短,更没有一起上过学。因此,我对大哥早年的情况知道的较多,对弟弟们的情况知道的就很少。大哥十多年前已经离世,为了使弟弟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多知道一些我们老家早些年的情况,我已经在其它几篇文章中叙述了故乡和老几代人的基本情况,其中很多地方都写了我和大哥的活动情况。下面再把我还记得的兄弟们早年的一些情况记下来,目的是使子孙后代能更好的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情况。

    曾祖母告诉我:大哥是一个迟到的孩子。我母亲15岁嫁过来后,第7年才生了我大哥,确实是迟到了。像我家连续几代人丁稀少,可以想到那时他们是多么希望母亲能早点生孩子。看医生增加营养和烧香拜菩萨许愿等没少做,我亲眼看到最后还了的最大的愿就是:大哥长到12岁时,请了一个河南梆子剧团,给送子娘娘观音菩萨演了三天大戏。

    大哥小时候身体比较瘦弱,曾祖母说是因为我来早了,抢了大哥的奶。当时农村习惯小孩三到四岁才停止吃母奶,大哥刚满一岁,母亲就怀上了我,按当时的生活条件确实对大哥的成长发育有些影响。大哥上中学后身体才逐渐强壮起来,但个头却不再长高,因而在我们六兄弟中他是最矮的一个。

    大哥从小就表现出老实憨厚的性格,听话守规矩,特别爱护和照顾弟弟们。我最早的记忆大部分都是跟着他玩的情节。使我终生难忘的是九岁时和他一起在洪山庙完全小学读五年级,晚上有二十来个学生在大殿西侧房内的大通铺上睡。我晚上经常尿床,大哥知道我不是故意的,因此从不多说我,早上会把尿湿的被褥放到房顶上晒干。有一次他不小心碰掉几片瓦,校长把我们两个叫去训育了一顿。校长对大哥说:帮助弟弟是对的,但不小心损坏了公物是不对的,以后一定要注意。校长要我以后想法不再尿床,如晚饭少喝点稀汤;夜里醒了就要尿尿,不能怕冷不起床。因为我的学习成绩比大哥好,校长还要大哥向我学习,要我在学习上帮帮大哥。以后大哥没埋怨我,我也尽量做到不尿床,偶尔尿床时,大哥仍然一声不响地帮我晒被褥。与尿床有关的一件事是父亲听说晚饭后吃点炒花生能避免尿床,就买了一袋给我吃,还特别嘱咐大哥让我每天吃一些,不要一下子就吃完了,大哥自己不要抢着吃。以后大哥每天让我吃十几颗,自己从不吃,我拿给他,他都不吃!

    我和大哥从小学到高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起上学的。开始我们跟着外祖父学习四年多,接着到洪山庙小学读了一学期,后来转到辛店街小学读了半学期,因日军占领河南,学校停课,在家待了一年多。日本投降后,又一起到半坡赵村小学读了一年,1946年小学毕业后一起考进新郑县中。在新郑县中读完一年级升二年级时,大哥因数学不及格被由秋季班降到晚半年的一年级春季班。此后一年因国共内战,在河南省大地上来回拉锯,学校三天两头停课,我俩大部分时间在家中边劳动、边自习。1948年夏天父亲看到县城的中学短期内不可能复课,计划让我们到郑州市读书,就请大祖父家刚大学毕业回家闲居的堂叔,帮我们补习了一个多月,按堂叔的意见到郑州直接考高中。结果我考入因内战搬到郑州市的公立河南林县中学高中一年级;大哥没能考上公立学校而考入当时郑州市唯一的私立中学高中一年级。开学刚一个多月,解放军逼近郑州市,林县中学决定南迁,大哥又跟我一起随学校南迁,这时两人才又回到一个学校一个班内。我们随学校先搬到浙江杭州萧山县东岳庙内复课,1949年01月01日又搬往江西峡江县水边镇何君村里的一个大祠堂内复课。当年四月解放军渡江后,我们于六月一起返回老家,秋季又一起转入郑州市高中接着读二年级。像在初中时一样,读完一学期后,大哥跟不上进度,由秋季班降到高二春季班。1950年初夏,政府动员青年学生参加军政干校,大哥报名参加,从此结束了学生生活。在中小学学习中,可能是他的学习方法太死板,不太善于分析研究问题,虽然很努力,但各科成绩都不太好,数理科更差一些。这无形中使他感到较大的压力。但由于他为人老实随和,乐于助人,和同学及弟弟们的关系一直都比较好。我在学习上帮不了他多少忙,但他在生活上对我的帮助却太多太多。这些在我写到自己的情况时很多地方都会提到。

大哥参军后,分配到高炮部队当文化教员,很快就随部队到朝鲜参战。高炮部队主要任务是保卫大桥,在当时美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高炮部队在作战中,处于非常被动和危险的地位。我曾问过大哥在美机猛烈扫射和狂轰滥炸下害不害怕,他讲:刚开始参战时确实很害怕,特别是和战士一起抬着定时炸弹搬离保卫目标区域的过程中,真正是胆战心惊。不过时间长了,对战斗中人员大量伤亡看习惯了,想的只是如何完成任务,也就不感到那么害怕了。大哥经受住了战斗环境的严酷考验,回国后调到沈阳炮校任政治教员。实行薪金制以后,与一位在地方大医院放射科担任技术员的姑娘,结为连理。

(未完待续)

南岸

莫宁/ 温哥华

1.

我并不像大部分人一样,盲目地爱极了纽约。

但也谈不上憎恶

我并没有在纽约常住过,前前后后加起来,可能不过一个月。

第一次是五年前。

若不是因为我的好奇,可能并不会有这次旅行

到的晚上,因为大雪被困在机场。无奈,便只有和一群人一起坐车。一行的都是男人。他们都认识彼此。这些男人或许已过中年,穿着深色的棉袄。脸上的胡须露着他们的疲倦。但一行人还是兴奋不已。用浓厚的北欧口音给司机说着他们的旅程,互相用我听不懂的瑞典话说着或许是他们年轻时的经历,也或许是和妻子们的性事。说到一半还互相拍起手来。

我从来不喜欢在车上和陌生人开始一段没有结尾的交谈。

因为尴尬,我只能假装睡着。但其中一位看着稍微年轻一点的男子还是看穿了我这拙劣的把戏。他摇醒我,想让我加入他们的欢快中。我笑了一下,装作听不懂英文的样子。但这很快又被我自己戳破了。

他们拿出一瓶酒来,我不喝酒,但也能看出来那是喝一点就能让人欲仙的。他想让我喝。无法,我只能告诉他我不能喝酒。

一群人睁大了眼,仿佛我这不近人情的少年能说一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让他们惊讶至极。

我下了车,不知道他们会怎样谈论我,也许根本不会。这段经历可能像一块纹身,烙在他们的回忆里,也或许就像那晚的雪,落到地上就化掉了,随着那么多残渣余孽流在纽约的下水道里。

这也是我第一次住在青年旅舍里。一个不太大的房间竟然也能住六个人。不知道为什么,那晚只有两个人住在那个房间。

如果不是路易斯,我可能只会把这段旅程当作一场喜剧。

路易斯便是那晚住在房间的另一位旅客。

他从里约热内卢来,长着一张巴西人少见的没有棱角的脸。和他打过招呼后我便坐下来收拾行李,也没想过会有更深的交谈。

那天晚上的雪特别大。旅舍像宿舍一样,会准时关灯。关灯后我还是没有睡意,便躺在床上看着难得的雪宴。

你睡了吗?

我并没有想到他也是清醒着的,迟疑后便回答了他。

他坐了起来,开了灯。

出于礼貌,我也坐了起来。

你也喜欢兰草吗?

你怎么知道?

我听见了艾利逊克劳斯的声音。

他低下了头,害羞地摸了下头,说他并不是故意要偷听。

虽然我更喜欢私人的隐晦,但我并没有责怪他。很少人会懂得兰草,这样一种融合了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美国乡村音乐。

他问我为什么来纽约

我也说不出来原因,便问了他同样的问题。

他沉默不语,可能是怕随便编出来的谎话瞬间就浇灭了这一段前言。

但也就那么几种原因。

是因为许过的诺言吗,我看着他疲惫的脸,便脱口而出。

可能已经变成谣言了吧。

我不知道我们到底谈了多久,还有些什么。

因为睡意,我出手关掉了灯。

你知道吗,外面的雪和你看起来很美。

我也只能当这是他的呓语。(未完待续)

做个闲人

杨福成/ 山东

生活,就是生生不息,好好生活。不让工作闹心,不让杂事烦心,做个闲人,想点美事。

若是有个小院,把木门一关,世事挡在外头,春风留在里头,静看花开,细品茗茶。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多少代人,多少年来,没有谁能说得清人是在忙什么,为什么忙。

特别羡慕春风,你看它到哪里,都是水唱欢歌,鸟鸣得意。

且把这都收藏好吧,放在岁月的夹缝里,留着醉心,醉山河。

一次次抚摸着祖上传下来的老木凳子,一次次抚摸着从山里捡回来的石砚台,禁不住就研墨开来,把杂念丢得一干二净,把天地都忘却了,只有眼前的满纸烟云,草木幽幽。诗也是酒,茶也入画。

几度春去秋来,几回进出人间,一身凡俗总是扫不去,一份抱怨总是去复还,图得啥呢?

出门挖几棵野菜,归来担两桶清泉,等夕阳西下,叫醒炊烟,约三五知己,煮一壶老酒,谈山论水。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在老巷子里漫步,也是一件美事。

脚下的老砖旧石,房檐上的青色瓦当,树上的鸟雀,还有丛丛的青苔,再看那树桃花,热热闹闹。门里桃花开,花从何处来?

不问,不去问,做个闲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