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世界政治法律时政评论地产投资教育移民金融理财商机商讯文化科技大千世界衣食住行美容健康社区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世界 >> > 中港台新闻

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前期调研实录之一:闽北做好茶“业”文章 茶山成为金山银山

时间:2020-9-26

图像

调研组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观光园,了解园区规划。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东南网9月1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8月17日至20日,首届海丝国际茶文化论坛系列活动组委会调研组到访了南平建阳、松溪、政和、建瓯、武夷山等地,实地了解茶产业、茶企发展情况。几片小茶叶,致富大文章。醉心茶韵,追求卓越。茶旅融合,茶叶扶贫,放眼闽北,连绵茶山已然成为“金山银山”。
  据了解,系列活动将于11月上旬在福州举办,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指导,福建日报社主办,东南网承办,将举办开幕式、茶道论坛、茶王赛、主题演出、茶艺品鉴会、直播带货等。为深入了解福建丰富的茶文化及茶企资源,更好的举办茶王赛,组委会组建了调研组,赴全省主要茶产区开展调研。
 
技艺传承
让茶文化发扬光大
 
  8月的南平,山上的茶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南平产茶历史悠久,中国六大茶类有红茶、乌龙茶、白茶三大茶类创制于闽北,形成以武夷山、建瓯、建阳为主的乌龙茶区,以武夷山、政和、光泽为主的红茶区,以松溪、政和、邵武为主的绿茶区,以政和、建阳为主的白茶区等四大茶区,并积累了许多制茶技艺。
  名震天下的大红袍,制作工艺复杂,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游玉琼是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唯一的女性,她在传统制茶工艺上不断创新,研发的“金佛”茶,为武夷岩茶贡献了新品种,还研发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玉琼”茶。
  游玉琼经营的永生茶业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培养一批又一批的茶界新人。在游玉琼看来传承人不是一个头衔,而是责任和义务,“要把这门老祖宗的手艺传给后代,让更多人看到它,欣赏它,赞叹它。”
  政和是世界白茶核心产区。杨丰是政和白茶和工夫红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项传承人,他坚持用传统工艺来制茶,自然萎凋,为了制作出优质白茶,他打造一座闽北传统纯木质廊桥用来制茶。
  记者看到,廊桥两层高,连同下面的基座在内,二楼与廊桥下面的落差是十二米,形成了充足的风和气流。
“我是手艺人,也是茶农,看天做茶、看茶做茶是经验,也隐含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杨丰在专研茶艺的过程中,还不断地传播白茶文化。他还编著了《政和白茶》一书。
  成立于2015年的南平茶青联,现有100多名会员,会长季素英是一名80后,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匠心茶人”, 她带动了一批年轻会员加入手工制茶行列中。“作用新一代的茶人,需要把制茶技艺传承下去,让中华优秀的茶文化能发扬光大。”
  目前,南平全市共有茶文化有关非遗项目37个,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北苑茶)、茶百戏、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等9个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全市现有茶文化有关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16人。
 

图像

省侨联下派松溪县郑墩镇南坑村第一书记李雨和茶农交流。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科技创新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游玉琼的儿子方舟2016年从英国留学归国后,接过了制茶的担子。他在大学攻读的是大数据分析,他思考着利用新技术,把茶叶生产技艺过程的各项数据模式化和标准化,让茶叶生产不再靠天吃饭。
  “过去技艺传承是师傅的手口相传,现在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进行传承。”方舟表示,现代科技可以减少制茶的劳动强度,增加产品的稳定性,更好的帮助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永生茶业现今拥有闽北第一条符合有机食品加工要求的茶叶生产线,以及全国第一条全自动乌龙茶生产加工流水线,大大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
  去年,“福建建瓯闽北乌龙茶科技小院”在建瓯成龙茶厂揭牌,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建立在茶产业上的科技小院。该小院整合地方政府、基层农技组织、科研单位、高校院所等多方力量,构建闽北乌龙茶“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建阳区则注重茶叶技术集成,组织开展茶叶初制加工厂升级改造,重点推广电、气等绿色清洁能源;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的应用。
  据了解,南平全市目前拥有茶叶初制不落地自动化生产线22条,茶叶精制自动化生产线28条。建立国家级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1个,设立国家及省级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4个。建立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图像

调研组参观茗川世府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产业扶贫
茶山成农民致富“靠山”
 
  “今年的茶叶长势不错,茶青收购价格也有所增加!”在松溪县郑墩镇南坑村的茶园里, 省侨联下派第一书记李雨和茶农陆文山聊起了家常。
  南坑村是县级贫困村,李雨和村干部制定了龙头牵引、科技帮扶、繁荣市场的三项举措,还建成了茶青茶叶交易中心。2019年以来,南坑村人均收入达到14000元,村民茶青采摘总收入超过500万元。2019年南坑村顺利实现脱贫出列目标。
  陆文山从事茶叶种植10多年,他用一个账本记录着了每次卖茶青的收入,从2007年一直至今,“2007年只有1万多收入,最近几年4万多元,争取今年能冲突5万。”看着账本里不断增长的数字,陆文山说,茶山已成了家里的致富“靠山”。
  武夷山黄村村产茶历史悠久,2013年,村里的茶企茶农抱团发展,成立了茗川世府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互联网”的运行模式,把零散、小规模的茶叶生产经营户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经营。
  “我们的理念是帮老百姓卖茶、做老百姓喝的茶。”合作社理事长黄正华说。目前,全村共有茶农168户,已有119户加入了合作社,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湛峰茶业公司拥有茶叶基地1200亩,合作社茶园2万多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公司总经理陈美兰表示,公司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农户一起致富奔小康。
  目前,南平全市约80%的乡镇、50%的行政村、45%的农户近35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茶区茶农的年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茶产业已发展成为南平绿色发展和决战决胜小康的支柱产业。
 

图像

一家茶企的茶叶全自动加工生产线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跨界融合
深挖茶资源延伸产业链
 
  南平还深入挖掘茶文化资源,推动茶与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会展等跨界融合,实现茶叶生产销售和生态旅游双丰收,推动乡村振兴。
  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武夷香江茗苑茶文化观光园里,游客不仅能学习茶文化还能体验茶制作技艺。总经理邹杰春告诉记者,观光园设置了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茶道教习、茶叶审评品鉴、名师说茶讲堂、探秘武夷岩茶(红茶)核心产区等体验活动和课程。
  “通过旅游让武夷山的茶文化走向千万寻常百姓家中,走向世界。”邹杰春表示,从2016年开业以来,至今已经承接海 内外各界茶文化爱好者达60万人次,其中茶旅研学项目接待6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松溪龙源生态茶庄位于福建省级自然保护区祖墩乡,打造成了国家AAA级绿茶景区,茶山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了当地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林中有茶,茶中有草,生态环境非常优美。”松溪龙源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荣富告诉记者,茶园套种厚朴、红叶李、紫薇等花树,行道路补种樱花、海棠、玉兰等3万多株,形成了良好的生态。
  南平还打造了“印象大红袍”“中华茶博园”“万里茶道起点”等精品茶文化项目,推出了“武夷星中华茗苑”“茶言精舍”“白圳小镇”等茶旅项目。
 

图像

茶农在制茶。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图像

调研座谈会现场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卢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