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世界政治法律时政评论地产投资教育移民金融理财商机商讯文化科技大千世界衣食住行美容健康社区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世界 >> > 社区新闻

专访著名运动员陈伟群:不要放弃希望;勇于发声;呼吁对话

时间:2020-8-9
“为华裔社区、弱势群体发声是我的责任 - 陈伟群”

图像

2008年,陈伟群比赛获得金牌后留影。 THE CANADIAN PRESS/Adrian Wyld
 
久违了的加拿大著名花样滑冰运动员陈伟群(Patrick Chan) 最近加入加拿大华人社会公正理事会行动,戴着口罩,反对在新冠病毒疫情下针对亚裔以及华裔的种族歧视和仇视行为。
星期四,他接受了加广中文台(RCI) “新冠病毒大爆发特别节目“专访,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节目的采访环节将告一段落,而陈伟群也成了这个环节的最后一位嘉宾。不过,我们会持续每天更新重要的相关新闻。
 
出现在镜头前的陈伟群看上去状态不错,尤其是留了胡子,从形象上和他之前比赛时的阳光大男孩非常不同。
他说,人总是要长大的。
 
“站出来为华裔社区发声是我的责任”陈伟群表示,作为一名华裔加拿大人,他非常愿意为华裔社区发声,反对种族主义,他认为这是他的责任和职责,这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陈伟群的父母分别来自大陆和香港,他生长在多伦多,在他通往奥运冠军路上,华裔社区曾给予他很大的鼓励与帮助。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他也和整个华裔社区一起关注加拿大社会针对华裔/亚裔的种族歧视事件。比如温哥华的中华文化中心、唐人街等遭破坏、被涂鸦。
 
陈伟群表示,尤其令他感到愤怒的是,三月份媒体曝光,一位92岁的华裔患病老人在便利店,遭到一名白人男子辱骂,并被推出店门,跌倒在街上。这让陈伟群感到,新冠病毒疫情期,华裔/亚裔被当作了这场灾难的替罪羊。再加上整个的国际环境,一些政客不负责任的发言鼓动,对华裔/亚裔社区是不公平的。
 
而他,作为一名广受尊敬的加拿大运动员有自己的平台和话语权,应该就此发声,曝光针对亚裔的歧视事件,引发更多人关注。
 
他说,自己曾经代表加拿大出席各种比赛,非常骄傲于加拿大的多元文化,讲究平等,无论你的肤色种族,人人都感到安全。这类的歧视事件是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社区的,加拿大人在这件事情上,应该做得更好。
 
呼吁种族间的对话探讨- 尽管面临种族主义歧视事件,陈伟群呼吁社区,相互仇恨责备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应该对话,探讨。
 
陈伟群也表示,自己会继续为弱势群体发声,比如黑人与原著名社区。最近,他参与的加拿大全国溜冰协会的平等多元委员会,正在讨论如何修改一些政策,推进在体育界的公平、平等、多元、与包容的原则。他谦虚地说,自己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希望在将来的行动中,能够不断学习。
 
成长过程中,也曾承受华裔身份压力- 陈伟群是加拿大花样滑冰运动的佼佼者。在他辉煌的运动员时期,曾经在两届奥运会上得到过两枚金牌两枚银牌,他曾是花滑世界排名第一的运动员,多次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10次获得加拿大花样滑冰男子单项冠军。他的花样滑冰技巧难度大,而且完成优美、流畅,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陈伟群表示,种族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很多样的,自己没有直接受到种族歧视的经历。但是,在职业运动生涯起飞时期,欧美白人主导了男子花样滑冰领域,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华裔代表加拿大参与世界比赛,站在世界领奖台  —— 当然,很幸运,现在,这个状况不一样了,在花样滑冰领域中,亚裔面孔越来越多了。
 
他说,那时后,比赛现场几乎见不到非白人面孔,他就会不自觉会淡化自己的华裔身份,变得更西化,努力融入那个环境。他举例说,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偏见,他和教练甚至没有选用过东方风格的背景音乐。
 
疫情期对自己是个调整期- 目前,陈伟群和未婚妻住在温哥华,住宅距离海边不过十分钟路程,闲暇时遛遛狗,享受美好的大自然风光,也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充实,计划未来。
 
他介绍说,以前做运动员,他的计划都是围绕着奥运会 — 以四年为期。2019年宣布退出比赛之后,陈伟群一直参与花滑表演,四处演出。不过,新冠疫情令所有的表演都取消了。
 
所以,这段时间,他一边参与滑冰教学,一边在参加全加拿大的滑冰教练资格考试,也参加房屋中介的资格考试学习。用他自己的话:自己在充电,让脑子吸收更多的营养。他规划的期限比之前短了,希望在完成这些具体目标之后,再看看下一步如何。
 
“不要放弃希望,不要忘记你的华裔身份”- 很多华裔/亚裔孩子会把他视为偶像,陈伟群表示,如果有什么信息他希望传达的话,那就是:永远不要让别人影响你的梦想,记住你来自哪里,记住自己的文化背景,因为那是你的身份象征。
 
对我来说,我看到我的父母,他们为我牺牲了很多。我觉得,我是骄傲的华裔,也是骄傲的加拿大人。他也呼吁,不要放弃希望,勇敢为自己的权益发声,不要放弃为梦想努力。
 
2019年,退役后的陈伟群作为加拿大奥运大使参加宣传活动。
图像
 
THE CANADIAN PRESS/Paul Chiasson  
 
(据RCI 梁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