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選落幕了,新的戰爭正要開始……
人心思变的大温哥华
大溫哥華地區,選民用選票說話,他們厭了、乏了,需要的是一味「變化」的藥劑。
在素里,前市長Doug McCallum在經歷2005年和2014年兩次失敗的競選後,這一次漂亮復仇成功,擊敗了"素里優先(Surrey First)"的Tom Gill。McCallum曾經於1996年至2005年擔任市長,之後被沃茲(Diana Watts)擊敗,沃茲其後成立"素里優先(Surrey First)"政黨,該黨一直執政至今,終被選民拋棄。
在本拿比出現更大的震驚。柯瑞根(Derek Corrigan)在市議會生涯長達31年,擔任市長有16年之久,卻被一個政治新手、退休救火員擊敗,他是Mike Hurley。柯瑞根沒有醜聞,甚至還為本拿比市民積攢了10億元的儲備金,但選民一樣感到厭倦。
同樣被擊敗的現任市長還包括:高貴林港(Port Moody)的Mike Clay、匹特草原(Pitt Meadows)的Jon Becker、白石鎮(White Rock)的Grant Meyer。
溫哥華市更是人心思變的樣板城市。或許你會說並沒有變,因為當選的市長還是一個偏左派、親工會、重環保的人物 - Kennedy Steward,但是原本主導城市的"偉景溫哥華(Vision Vancouver)" 幾乎要全軍覆沒,只有華裔的學務委員黃偉倫順利連任當選。反觀,偏右派的"無黨派協會(NPA)" 在沉寂兩屆之後頗現揚眉吐氣之姿,這次拿下5席市議員、 3席學務委員、 2席公園局委員。市長候選人華裔的沈觀建 (Ken Sim)僅以957票之差輸給Kennedy Steward, 雖敗猶榮。
列治文,算是改變最小的城市了。因為資深市長馬保定(Malcolm Brodie)高票連任,將成為列治文史上擔任最久的市長,華裔市議員區澤光亦以第三高票順利當選,令人欣慰。不過老牌華裔市議員鄧偉雄與Ken Johnston雙雙被淘汰,亦代表了選民對有開發商背景的兩人有疑慮,不希望城市發展繼續被開發商牽著鼻子走。
整體來說,這次市選結果傳遞出的訊息很清楚:人們希望治理城市的方式不同。所以各大城市選出來的民意代表之新面孔比率是歷來最多的,選民希望這些新人能創造新氣象。
变化后的新战争刚开始
雖然城市有了新人、新變化,但要實現變化、達到成效卻不容易,一場城市之間、省市政府之間的拔河戰才正要開始。
轻轨与天车的战争
首先,未來的運輸聯線〈TransLink〉市長議會的開會現況就是一個微妙的戰場。
該市長議會監管運輸聯線的重大決策,過去一直由本拿比市長柯瑞根擔任主席,並致力於在素里建設輕軌,複雜的融資方案總額為16.5億美元,不僅在市長議會獲得通過,聯邦與省政府的撥款承諾都已到位。沒想到這一次選舉,踢走了本拿比的柯瑞根,還迎來了素里的新市長Doug McCallum。
Doug McCallum的主要政見有兩個:以建設天車〈Skytrain〉來取代輕軌、與皇家騎警解約而自建素里警隊。
究竟是繼續輕軌計畫好?還是建設天車好?這將成為新一屆市長議會的熱門爭議點。而整個21席的市長議會中,有16個新的市長面孔,讓老牌的列治文市長馬保定和高貴林市長Richard Steward備受壓力,他們兩人將擔任這些新市長的指導老師,要讓他們順利了解機構知識與決策過程,最後這些老將新秀們又得各站在不同立場思維來決定大溫的交通運輸方案。
麻煩的是,就算想廢輕軌改天車,也絕不只是大溫市長一廂情願可以達成的,因為興建天車的費用至少多達10億元,資金從何而來?聯邦與省政府難道會加碼吐錢嗎?
房屋建设的战争
大溫市選中最熱門的話題就是住房危機。人民一方面抱怨房價太高,可負擔房屋不足,但另一方面卻又對不斷拔地而起的大樓感到憂慮,對擁擠的城市結構甚感困擾。這種矛盾讓未來的房屋建設政策陷入兩難。
省長賀謹(John Horgan)在去年省選中的一項關鍵承諾就是在10年內建造114,000套新住房,借助增加供應的方式讓房市價格能降低。但是,想要將大溫哥華地區傳統低密度或獨立屋社區改造,轉而建造更多新的高層公寓和城市屋,這種所謂拉高密度的做法是一個艱鉅的挑戰,要讓社區民眾能接納,勢必歷經辛苦的公眾對話過程。
這次市選中,我們看到新任的市長對於不斷開發的建設項目幾乎都有所保留的。
本拿比老市長柯瑞根為什麼會輸?主因就是本拿比的鐵道鎮(Metrotown)附近拆除了太多老舊公寓或社區,取代的是豪華的高層大樓,讓太多居民無力負擔,只能搬離原來久居的社區。於是Mike Hurley主打的選戰主軸之一就是宣布暫停新開發項目,尤其是嶄新亮眼的高層建築,他說將思量如何增加可負擔的租賃公寓。在高貴林港,新任市長Rob Vagramov呼籲更多傾聽社區的意見,減少與開發商的合作。白石鎮的新任市長Darryl Walker也在選戰中,多次對新的高層建築表示沮喪。
這種情緒是賀謹政府的難題。它需要私營建商來配合、以實現其住房目標,而私營建商可不是社福機構,它們需要營利,不可能一切以開發低收入、低層、符合政府需求的社會住房為主。如果沒有好的容積率、優惠的條件吸引,誰願意投資開發?但如果沒有私營建商的投入支持,政府不可能獨力完成11萬套新住房的目標。
省市政與房屋廳長Selina Robinson卻淡化了可能發生的矛盾戰爭,她有信心各城市與省政府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因為選民的聲音很清楚。(下轉A5版)
(上接A4版) 她說:「選民希望得到正確的發展,他們厭倦豪華公寓只成為某些富人的資金避險處,令需要者難求一個居所。他們想要合適的住房,這樣孩子就可以留在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這不是反開發,而是正確的發展。」
●茶壺裡的風暴
很多市議會都改頭換面了。市長不像總理或省長,是執政黨的領導者,很容易貫徹其想法。市長比較像是一個企業的首席執行官,為了通過政策、為了完成理念,市長必須要盡可能獲得多數市議員的支持合作。
艱難的是,很多市議會都發生左右派僵持不下或是新人輩出、各立山頭的窘境。本拿比的新市長Mike Hurley是最頭痛的,因為在8個市議員中,有7人是來自原屬柯瑞根領導的本比公民協會(BCA)。這些BCA團隊的市議員,豈可能樂意接受Mike Hurley的領導?
列治文市長馬保定順利連任,過去他的議程總獲得兩個政團 - Richmond First和Richmond Communication Coalition的議員支持。如今,這兩個政團的市議員總數僅剩3人。列治文市議會從偏右的保守派「向左轉」,包括:Carol Day、Michael Wolf(屬RITE Richmond)與Kelly Greene、Harold Steves(屬Richmond Citizens' Association)結成同一陣線,他們的立場都屬於較左派的色彩。對馬保定來說,又是另一種挑戰,不過馬保定認為,市級政府中的黨派與意識形態不那麼明顯,還是要看各個議題而定。馬保定相信,目前列治文拒絕市內開設大麻零售店,這應該算是列治文市民的多數共識,應不致於有所改變;但抑制農地興建巨宅卻是該陣線最主要的政綱,因此新的議會應該會再次討論該議題。
溫哥華市議會正好是左右勢力各半。偏右的NPA政黨拿下5個議席,另外偏左的包括綠黨、COPE和One City三個黨派共得5席。獨立市長Kennedy Steward若想要任何議案通過,一定要讓五個偏左議員同聲共氣才行。
仔細分析省賀謹政府與溫市議會的情況,竟有著巧妙的相似之處 - 「綠黨」成為真正的權力操控者。
誰都知道,雖然賀謹是省長,但他絕對不敢得罪省綠黨黨領韋弗(Andrew Weaver),因為沒有綠黨支持,賀謹政府就會倒台。諷刺的是,賀謹的幕僚長Geoff Meggs是偉景溫哥華的創始成員,許多偉景溫哥華的成員工作人員目前都在維多利亞省府內擔任高級職員,但如今偉景卻在溫哥華市政團隊銷聲匿跡了。即將上任的Kennedy Steward市長,不能不拉著綠黨三個市議員一起並肩而行,否則他將只掛著空名,無法推動任何政策。但Steward信心滿滿,他說,自己不會做「羅品信2.0版」,不以黨派為前提,將與每個市議員好好溝通交流。他相信,選民的聲音很清楚,他們不是青睞哪個政黨執政,他們希望看到市議會有團隊合作的新氣象,這是證明他有優秀領導力的好機會。
華人參政議政的挑戰
這次華裔參選熱烈,但當選人數卻不如上屆。沈觀建遺憾未能成為首位華裔市長,溫哥華更創下36年來第一次出現未有華裔市議員的情況。列治文上屆市選中有6人當選,但本次當選的只有3人,列治文半數人口為華裔,這張選舉成績單實在不太好看。此外,本那比市本次有3名華裔當選,同樣遜於上屆的5人。
時事評論員謝雷表示,選舉前發生的一些風波影響了選情。他說,「好心幫倒忙」是令人遺憾的,稱得上是個昂貴的學習課程,但總之讓華人社區與移民們對民主政治有進一步的了解。加拿大的選舉法很清晰,無論是直接或間接給了5元和給了1000元,都視同是違法。雖然皇家騎警最後判查沒有違法,但所謂的「跑路費」已經對某些候選人或社區形象染上了陰霾,有些選民搞不清楚誰對誰錯、誰好誰壞,所以在勾選候選人時,恐怕有「排華」疑慮。這種情況在素里亦很清晰,因為素里南亞裔發生假選票事件,導致大把的南亞裔候選人都出局了,最終只有一位南亞裔成為新科市議員。
謝雷一向是中間偏右的選民,他說,沈觀建是個非常優秀的候選人,但他不同意微信群中許多意見提到只要右派候選人勢力整合就能讓沈觀建當選。因為看看選票分布,雖然右派有分票問題,但左派也有兩大候選人 - Kennedy Steward與Shauna Sylvester,如果他們兩人票源整合成功,還是勝過右派票源。溫哥華選民的光譜本來就是左大於右,華裔選民的投票率又不高,所以無須馬後炮地責怪任何一方。
Capilano大學商學院教授朱欣研說,市選沒有門檻,只要沒有犯罪紀錄、繳交100元,人人都可以出來競選,這導致候選人素質參差不齊。有的候選人只是把市選當成是宣傳個人的平台,趁機打打個人廣告,對自己賣房子、賣保險或是賣汽車等添上助力。還有候選人根本心不在加拿大,有著官本位的舊思想,以為競選個民意代表就是光榮了不起的事情,無論選不選上都能在中港台原居地吹噓一番,這種狹隘思維著實傷害整體華裔社區形象。
時事評論員余明輝說,華人參政議政熱烈是一件好事,一開始恐有顛簸,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民主素養提高,會逐漸成熟。他說,這一次華裔候選人失利,有兩個思考角度:一是難免有些隱性歧視在這個社會中蠢蠢欲動,列治文最愛挑華人社區毛病的白人居民Kerry Starchuk 這次得了約7,000票,就說明了一些問題。二是許多華人是成熟的,雖然有些華裔候選人或支持者的聲浪很大,但最後開出的票數並不多,就可以知道華裔選民在選擇候選人時,不會單純以「華人投華人」的標準來思考,會通盤考慮許多因素,特別重視個別候選人的能力才幹等。
市選一落幕,接下來馬上登場的新戰爭是「選舉制度改革公投」,選民們陸續收到公投選票,支持與反對陣營亦開始加大火力、開始攻防。
時事評論員俞浩表示,反對比例代表制的聲音在華裔社區中比較響亮,但他接觸到不少陪襯、舉反對旗幟的民眾,卻發現很多民眾對選舉制度一知半解,說不出來究竟哪裡好?哪裡壞?他希望華裔選民對公共事務的瞭解不要只停留在微信圈或是親友傳播,要多看不同的媒體報導,多與不同黨派的政治人物接觸,瞭解事情的全面貌,逐漸建立自己的政治觀點。
這場公投之戰不是一場是非對錯之戰,而是要選出最適合加拿大卑詩省的制度,華裔選民在投票前一定要好好檢閱「選舉指南」。卑詩選舉局的網站有中文版,歡迎大家下載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