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闻世界政治法律时政评论地产投资教育移民金融理财商机商讯文化科技大千世界衣食住行美容健康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世界 >> > 时政评论

摒棄“恐中心態” ,重建香港和諧社會

时间:2019-11-15

溫哥華中華會館理事長姚崇英

  香港自今年六月以來的大型動亂,越演越烈,不單造成社會嚴重撕裂,更癱瘓民生活動,令香港多方面受到嚴重影響。受到不同勢力支持的激進示威者,以無所不用其極和不顧後果的手法,在香港每一個角落,重複製造更多及更嚴重的破壞,更聲稱不惜“檻炒”(同歸於盡),令人不寒而慄。如果這樣下去,不知道香港是否能夠承受下去?再者,近日暴徒公然破壞新華社,又多番侮辱中國國旗,似乎要逼中國“介入”,以此破壞“一國兩制”,這種不文明及不道德的暴力行為,必須立即徹底制止,否則香港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图像

  筆者在香港長大及受教育,雖然移居加國,但一直與香港憂戚與共,明瞭港人在近40年來心態的改變,對於香港今次遭逢不幸,深感痛心,更希望香港可以儘快平息動亂,令市民重過平靜和諧的生活。不過,事必有因,今次風波究竟如何引起,又如何可以化解?筆者認為不妨回顧香港近數十年的歴史,可能得到答案。

  上世紀60年代,香港人口激增,大部分人是由中國內地遷移到港,部分是逃避政權更替。雖然香港與中國只相隔一條深圳河,但管治香港的港英當局,儘量與中國保持距離。中學所教的中國歴史,也不含當代史,以致在香港出生的一代,對當代中國發生的事所知極其有限。

  及至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發生,香港人以至海外華人都是透過電視看到示威的學生遭軍隊武力鎮壓,因而形成的“恐中心態”維持多年。直至近10多年,中國在開放改革後取得的成績,令七億中國人民脫貧,解決了十多億人的溫飽問題,也令中國國力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後,心態才開始轉變。

  除了經濟成就外,筆者也見到中國在政治和法制的改革,近年更致力打擊貪污腐敗風氣,務求令中國無論經濟和民生都邁向中華民族復興之路。這條復興之路得來並不容易,也不是短時間可以達到,很需要合眾人之力,特別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同力合力,才能夠完成,讓中國無論在經濟,政治,文化和民生上,都可以受到世人肯定和認同。

  現時很多香港的中新代,仍懷有六四遺留下來的“恐中心態”,但他們沒有感受到中國近年的變化,對中國也缺乏認同和感情。這些人投身不同行業:教師,公務員,服務行業和商界,他們也影響到年青的一代包括中學生和大學生。在他們影響下,有年青一代將“恐中心態”放大,視中國為"邪惡力量“,更質疑中國對香港”不懷好意“,於是產生”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種似是而非的口號。

  筆者雖非政治家或學者,但明白”解鈴還須繫鈴人“的道理,形成一種心態需要長年累月,要化解“恐中心態”需要更長時間,但最重要的是要行出第一步,即打開心屝,接受新及反對的事物。示威者口口聲聲說要“光復香港”,就要思考一下何謂“光復香港”?他們要光復的”香港“是甚麼?為何光復香港的同時,又處處破壞香港人多年來辛苦建成的聲譽和公眾設施?他們將與香港“同歸於盡”的做法,視為所謂的“民主”,不顧別人是否接受而硬加於其他人身上,這又是否民主的做法?

  各示威者不妨先冷靜下來,仔細思量一下香港回歸前後有何轉變,香港在回歸後得到甚麼或失去了甚麼,究竟有甚麼需要光復?據筆者所見,回歸後,香港人的一切權利沒有改變,就算是基本法23條,由於部分市民提出反對,香港特區政府也將之收回;至於引起今次事件的《逃犯條例》修訂,也在反對聲之中被撤回,顯示政府是聽從民意,不會硬推香港人不願意的政策或法例,香港人應該放心。

  無論在甚麼時間及地點,一個有如此大破壞性的社會動亂,必定涉及很多因由,“恐中心態”只是其中之一;不過,筆者認為心態是決定性,必須優先解決,這也是最困難的一部分,而此文章也是希望拋磚引玉,希望其他有識之士提出更好的意見,好讓香港早日解開困局,這不單是港人之福,也是全球華人共同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