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中国央行宣布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释放7500亿元资金,官方称目的在于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外界解读认为,此举目的在于继续实行货币宽松政策,以抵御贸易战等外部因素带来的经济增速下行的痛感。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劳工部称,美国失业率创下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路透社援引美联储主席表示,美国经济前景“相当乐观”,他感觉经济即将进入超低失业率和通胀温和的“历史罕见”时代。
中国经济负面消息增多,美国经济表现强劲,这将为贸易战下一轮交手或谈判带来变数。
“央妈发钱,财爸减税”
央行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本次降准之后,大型与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分别为14.5%与12.5%。
本次降准大约释放资金1.2万亿元,其中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MLF4500亿元,此外还能释放7500亿元的资金。
这是中国今年连续第三次降准。美国则连续三次加息。分析人士称,现在中国的准备金率还远未达到甚至接近历史最低水平(6%),如果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存在,那么今年底前继续降准将是大概率事件。
不仅如此,两个多月前,央行出人意料地推出高达5020亿元一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被解读为“放水”和“送蛋糕”。
在中国社交媒体,中国的央行被戏称为“央妈”,财政部为“财爸”。“央妈”降准的同一天,“财爸”也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同时抓紧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
副作用
星展银行分析报告称,愈演愈烈的贸易战使中国经济增长逆风航行,货币宽松政策正被实施以冲抵这一风险。
多家机构预测,2018年第3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将回落至6.6%,而第四季度可能进一步回落至6.4%左右。中美贸易摩擦的加深将会进一步削弱进出口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凯源资本董事总经理陆修泉(Brock Silvers)称,中国目前投资继续放缓,市场非常消极。“因此,中国只好扭转一直坚持的去杠杆政策,转而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加金融流动性。”
但多次降准,也带来副作用。降准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汇率,货币宽松必然带来汇率的压力。今年底如果美联储继续加息,还会加大货币流出压力,影响国内投资。
“近半个世纪来最低失业率”
中国忙不迭推出政策应对经济下行风险,美国却迎来利好消息。
美国劳工部周五发布月度就业报告显示,失业率降至近49年低点的3.7%,薪资稳步增长,表明通胀压力适度,可能缓解对经济过热的忧虑,并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美联储)保持在渐进加息轨道上。
美联储主席在这一数据公布前就表示,经济前景“相当乐观”,他感觉经济即将进入超低失业率和通胀温和的“历史罕见”时代。
也正因如此,不同于中国不断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美联储上周进行了今年以来的第三次加息,并在会后的声明中去除了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的措辞。
路透社称,虽然美国制造业对美中贸易战升级愈发忧心忡忡,但看似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招聘。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朴之水(Albert Park)表示,美国从中国进口要远多于中国从美国进口,这也解释了为何贸易战对中国和香港股市的打击要远大于对美国股市的打击。
陆修泉也认为,对中国而言,现在不是硬碰硬的好时机——大环境对特朗普十分有利。
分析人士称,贸易战中,中国的风险在经济上,美国的风险在政治上。然而,强劲的经济表现使特朗普政府在中期选举中可能占据优势,为下一阶段的贸易战增加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