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2024年寒假,记者在多地走访发现,跨地域研学火热,孩子们见世面、长见识、交朋友;托管服务跨学科、打破校界、还跨省流动;作业花样多,办年货、贴春联、剪窗花里包含语、数、英,都离不开龙文化。
跨地域研学:你是小使者 我是探索家
北方的冰雪,南方的暖阳,地域自然和文化差异吸引了南北孩子“大串门”。在沈阳市浑南区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来自广州的80名中小学生组成的研学团好好地过了一把“冰雪瘾”。“从来没见过真雪,这次在太阳下滑雪,圆了我的冰雪梦!”一个广州孩子激动地说。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的同学们走进聚集诱导发光(AIE)科普教育基地,展开“追光”之旅。(受访者供图)
南方“宝宝”们玩冰雪、逛大集、吃美食、住民宿,打卡各类博物馆、城市书房等。“以前只知道沈阳是座老工业城市,来了才知道更是一座文化古城。”广州研学团杨同学说。
“礼尚往来”。沈阳30余名中小学生在寒假启动了“万里行之川蜀行”,先后到四川成都、乐山、眉山等地研学,并一路“喊话”外地游客来沈阳旅游。
游武侯祠、杜甫草堂,入九寨沟,观乐山大佛……研学团学生们以自然和历史为师,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惊叹当地厚重的文化积淀。“小沈阳们”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沈水之阳古盛京,沈阳的热情嘎嘎行。沈阳的鸡架嘎嘎香,沈阳的洗浴嘎嘎净。一路向北,沈阳最美!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二5班的章芷乔和小伙伴们,来到广东省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展开一次“追光”之旅。孩子们通过研学探索聚集诱导发光的奥秘,感受前沿科技为公共安全带来的保障。
快乐托管:让孩子们假期有“趣”处
“前方障碍物发现敌情!”“快隐蔽!”……冬日的沈阳寒风袭人,在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操场上,30名小学生分成两组,身着CS装备,正在激烈“战斗”。在一系列奔跑、跳跃、匍匐中,孩子们既能强身健体,也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这是浑南九小寒假托管的一个场景。平日的学校“变身”一个巨型运动场,滑雪机、柔道馆、攀岩、巨型滑梯……处处可见孩子们奔跑跳跃的笑脸。校长侯明飞介绍,为期24天的寒假托管中,学校开设了30余门运动、艺术、脑动力等课程,全面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寒假托管吸引了近1200名学生报名,其中部分学生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地。
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寒假托管一景。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推动“双减”政策落实,有效解决学生寒假期间“看护难”问题,寒假托管服务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1月29日,武汉市164个“寒假学堂”少年儿童托管班正式开班,除基本看护服务外,还设置书法、绘画、篮球等丰富多彩的素质类课程。
据共青团武汉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寒假学堂”联合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并与公安、消防、卫健委等部门进行资源链接,课程、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孩子们假期有“趣”处。
一些地方正不断创新托管模式。辽宁营口市育才初级中学学生陶佳欣跨校选择营口市第九中学开设的网球托管课。总是第一个到达网球场的她说:“我特别喜欢看网球比赛,也一直渴望学习打网球,这个假期圆了我的网球梦。”
营口市教育局局长童威说,今年寒假托管服务打破学科壁垒、学校壁垒,根据各校特色分时段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托管课程,提供流动托管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报名参加全市所有开设流动托管服务学校的特色课程。
特色作业:品传统文化之美
春节前,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三年级的同学,忙着按照自己制定的年货清单采购年货。这是学校布置的一项特色寒假作业。校长刘小杰介绍说,作业还有利用废弃物品制作一个“龙”形装饰品,比如龙灯笼、龙剪纸,来装饰家居。“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了解与春节、龙年相关的习俗和知识,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湖北省武汉市小学生参加寒假书法活动。(受访者供图)
记者在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沙墟二小学的寒假作业单里看到,学校以《品年的味道》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任务,设有必做项和选做项,其中必做项有三项,分别是每天阅读、体育锻炼和家务劳动;对于选做项,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完成。
其中,二年级的劳动作业贴春联是必做项,而选做的数学作业里,要求把数学知识与春节结合起来,制作春节绘本故事,比如买年货、挂灯笼等都含有数学问题。
其他选做作业也与春节传统文化相关。比如绘制新年祈福树;制作新年贺卡,写上与春节有关的古诗;制作新年风车,思考风车转动原理;鼓励同学们天天跳绳,做一条“运动龙”。
沈阳市童晖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张艳丽说,学校的寒假特色作业“龙年乐”,采取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式”作业模式,有“龙文化探究”“龙头衍纸、绘画、剪纸”,还有展示个人才艺的“唱响龙年”等。
沈阳市童晖教育集团北校区五年六班梁欣然同学说:“我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在特色作业中选择一到两项完成。我运用在学校学习的查找资料方法,感受龙文化的博大精深,有趣的作业还吸引了爸爸妈妈参与,一家人乐呵呵的,很有过年气氛。”(新华社记者郑天虹、王莹、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