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美国费城9月11日电,美国2024年总统选举格局重塑后的首场电视辩论当地时间10日晚在费城举行,美国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和前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上演激烈口水战,火药味十足。
美国媒体和专家认为,随着选战进入“冲刺阶段”,这场选举“真人秀”再度反映出美国两党及其候选人在一系列政策议题上的鲜明差异,凸显大选年背景下美国不断加剧的政治撕裂和极化。
这张9月10日在美国费城总统辩论媒体中心拍摄的视频直播画面显示,美国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右)和美国前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费城参加电视辩论。新华社记者 李睿 摄
“令人沮丧的辩论”
这场由美国广播公司主办的电视辩论于当地时间晚9时开始,辩论持续约100分钟。这是两人作为各自党派总统候选人的首场辩论。据美媒报道,这也是两人首次见面。
辩论开始时,主持人首先抛出经济话题。哈里斯先发言介绍她的“机会经济”计划,然后话锋一转开始攻击特朗普支持的减税政策,称其为富人服务。特朗普反唇相讥,称美国现任总统拜登及哈里斯的经济政策在美国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毁了美国经济”。哈里斯对此回应称,她和拜登需要收拾特朗普执政期间留下的“烂摊子”。
此后,两人就移民、堕胎权、司法、对外政策、医保、枪支管理、种族等大选热门话题展开激辩,但辩论并未集中在具体政策细节上,而是很快陷入言辞激烈的相互抨击。其间,哈里斯提及特朗普受到刑事起诉和弹劾,特朗普则将此前遭遇未遂刺杀归咎于民主党人反复将他称为美国“民主的威胁”。两人多次指责对方说谎,也都多次试图打断对方发言,场面一度混乱。辩论结束后,两人没有握手,各自离场。
《华盛顿邮报》在辩论后对威斯康星、佐治亚、宾夕法尼亚等摇摆州选民进行的访谈显示,选民对两人表现孰优孰劣看法不一。但不少选民表达了对此次大选的失望,有人说“辩论令人沮丧”,有人表示“不想给两人中任何一人投票”。
这是7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白宫拍摄的美国总统拜登(左二)和副总统哈里斯(右二)。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非常接近的”选情
过去3个月里,美国总统选举“惊奇”不断,“剧情”跌宕起伏。拜登退选后接替其参选的哈里斯迎来所谓“蜜月期”,其在全国范围及摇摆州的民调支持率都与特朗普不相上下。
美国选举信息网站“真正透明政治”汇总的数据显示,截至10日,哈里斯在全国性民调中平均领先特朗普1.1个百分点;而在宾夕法尼亚、威斯康星、密歇根、北卡罗来纳、佐治亚、内华达、亚利桑那7个关键摇摆州,两人平均相差0.2个百分点。美国政治分析师道格拉斯·舍恩认为,就民调数据而言,今年总统选举是美国现代史上非常接近的一次。
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和哈里斯各有优势。《纽约时报》首席政治分析师纳特·科恩指出,相比哈里斯,选民更了解特朗普,而且多数选民对美国现状不满,这对目前在野的特朗普较为有利。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此次辩论前夕公布的一项民调结果,特朗普在经济和移民方面的支持率更高,分别有55%和53%的受访选民认为特朗普会做得更好。
哈里斯则在堕胎等议题上以及少数族裔选民中占据优势。皮尤研究中心上述民调显示,在堕胎权问题上,哈里斯的支持率为54%,超过特朗普的39%;在非洲裔、亚裔和拉美裔受访选民中,哈里斯的支持率分别达到84%、61%和57%。
美国政治学者戴维·阿克塞尔罗德认为,自哈里斯接替拜登参选以来,她和特朗普两人的选情一直很胶着,谁赢谁输现在还很难说。
这张9月10日在美国费城总统辩论媒体中心拍摄的视频直播画面显示,美国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右)和美国前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费城参加电视辩论。新华社记者 李睿 摄
“火药桶”上的选举
目前距离11月5日投票日仅剩不到两个月,选战进入“冲刺阶段”。对于此次辩论,美媒评价,美国要准备迎接选举混乱的风暴。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7月下旬召开了一场关于“政治暴力与2024年总统选举”的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从特朗普遭遇未遂刺杀,到过去10年针对国会议员的威胁激增10倍,美国的政治暴力近年来一直在增加,而随着本次选举投票日临近,发生更多暴力事件的风险很大。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务长埃丽卡·切诺韦思说,民调显示人们对政治暴力的担忧日益加剧。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政治学教授萨拉·伯奇认为,双方激烈的竞选方式可能会导致选举暴力。
2020年总统选举后,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质疑选举结果从而引发国会山骚乱。此次竞选中,特朗普表示“当然会有和平交权”,但希望选举“诚实”。英国舆观调查公司最新民调显示,近三成受访美国选民认为今年总统选举后“不太可能”或“不可能”出现和平交权。《今日美国报》10日援引美国非营利机构社会宗教研究所的研究结果称,超过四分之一的共和党人和近三分之一对特朗普持好感的共和党人认为,政治暴力是可以接受的。
美国时政新闻网站Axios刊文写道,越来越多迹象表明,这是一场“火药桶”上的选举。在政治极化、政治暴力、虚假信息、历史性诉讼等多重因素催化下,一场“完美风暴”已酝酿许久,山雨欲来。“11月的美国,注定风雨大作。”(新华社记者孙丁 熊茂伶 谭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