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即时新闻 新闻世界 政治法律 时政评论 地产投资 教育移民 金融理财 商机商讯 文化科技 大千世界 衣食住行 美容健康 社区新闻
新闻世界 政治法律 时政评论 地产投资 教育移民 金融理财 商机商讯 大千世界 衣食住行 美容健康 文化科技 社区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中港台新闻

一江两岸传奇地——解码百年名城哈尔滨的文化自信样本

时间:2024-09-05

新华社哈尔滨9月5日电,日出东方,其道大光。78年前,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回望山河岁月,松花江滚滚东流,江桥述说往事浩瀚,老街上演烟火漫卷。

作为中国最北省会城市,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哈尔滨演绎过荣光与辉煌,经历过彷徨与失落,不论高潮与低谷,始终澎湃着向上的力量。

从历史中走来,在多元融合中发展,在波澜壮阔中进取。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东北振兴战略进入第三个十年之际,哈尔滨这座英雄的城市正描绘着高质量发展新蓝图,踔厉奋发,迈向未来。

英雄之城:红色气质澎湃不息

哈尔滨市一曼街241号,一座象牙白色的古典复兴主义风格建筑巍然矗立,这就是1948年辟建的东北烈士纪念馆。

馆内一楼,一套曾浸染血迹的鞋裤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凝神。1946年3月9日,东北抗联名将李兆麟正是身穿这套行装离开家门,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如果我的鲜血能擦亮人们的眼睛,唤起人们的觉醒,我的死也是值得的。”对于生命的价值,李兆麟早有定义。

“十四年艰苦奋斗,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一大批东北抗联将士,顽强抵抗日军铁蹄践踏,热血洒满黑土地。”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刘强敏说。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学生们在展厅参观(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历史虽已远去,英雄却不曾离开。如今的哈尔滨,兆麟公园、一曼小学、尚志大街等以英雄命名的公园、学校和街道,成为人们缅怀英雄的去处。

黑龙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地区14年抗战的重要区域,革命文化、抗联精神奠定了哈尔滨的红色基调,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信仰之源。

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哈尔滨始终挺立在前、奋斗在先,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崛起为重要工业城市。

20世纪50年代,为培养国家急需人才,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一路北上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新学科,创办新专业,被称为哈工大“八百壮士”。“振兴国家就是最重要的抱负,我们一心想的是建设新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沈世钊回忆说。

2024年5月19日,在第八届中俄博览会新质生产力科技成果展区,参会者在了解哈工大液压人形机器人系统。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哈尔滨占了13项。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轴承厂等一大批企业拔地而起。到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哈尔滨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改革开放后,随着产业结构偏重、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浮现,哈尔滨经历转型之痛。

严峻挑战下,哈尔滨以滚石上山的闯劲、爬坡过坎的韧劲,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动能转换、增长方式转变;近年来更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锻造“国之重器”,续写新时代的传奇——

哈电集团“十年磨一剑”,在2400多张设计图纸中铸造“核电之肺”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创新研制出国产大飞机机翼板材,率先打破国外封锁……

松花江气势磅礴,奔流向前。爱国与奉献早已如同江水一般,融入哈尔滨人的血脉,激荡出生生不息的城市精神。

魅力之城:东西文化交融绽放

哈尔滨,满语中意为“晒网场”。20世纪初,这里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

1898年,中东铁路规划建设,哈尔滨被确定为其枢纽和修筑中心,曾经的小渔村逐渐崛起为国际性商埠,东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赋予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游人的目光总会被临街建筑的巴洛克式装饰所吸引,仿若置身欧洲小镇。再往里走,带有门洞、天桥、天井的典型中式四合院迎面而来。

“这种前店后宅、院院勾连、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融汇东西元素,集气派、简洁、典雅于一体。”哈尔滨城史文物馆馆长杨伟东说。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音乐的城市之一。1908年,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命名为“音乐之城”。

松花江畔,哈尔滨大剧院仿佛从湿地中破冰而出,传统与西洋、现代与古典,千姿百态的音乐与歌曲在这里轮番登场。剧院一隅的哈尔滨音乐博物馆,中西古今乐器集于一堂,词曲作者与歌者群星闪耀,述说着这座城市闻名于世的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哈尔滨大剧院融合人文、艺术与自然,这座大地景观已然成为城市灵魂的构件之一。

2024年8月14日,游客在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游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如果让我给哈尔滨这张名片打上几个关键词的话,我会写:冰雪、教堂、步行街、啤酒、列巴红肠。”作家迟子建在散文《水墨丹青哈尔滨》中这样写道。在她眼中,哈尔滨自开埠以来就是一座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如今在烟火漫卷中焕发着勃勃生机。

去年底,“冰城”因冰雪游火爆“出圈”,人称“被流量唤醒的城市”。“尔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新城市治理观念,用热情与智慧感动游客、服务市民。仅龙年春节黄金周,哈尔滨就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

“一季火”如何实现“四季红”?7月初开幕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梦幻冰雪馆,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最大的室内冰雪主题乐园。这里温度保持在零下8摄氏度到零下12摄氏度,由冰雕、雪花、光影构成一个梦幻的天地,成为今夏哈尔滨的一大奇观,吸引了大批游人。

“‘反季冰雪’正成为哈尔滨的新名片。”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说,哈尔滨正深挖地域特色,创新文旅产品,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

2024年7月6日,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梦幻冰雪馆内游玩。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开放之城:汇通中外迈向未来

哈尔滨,是中国连接亚欧的重要枢纽,向北开放的前沿之地。

从1903年建成通往繁华商埠的第一条铁轨开始,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就此诞生。大豆、小麦、杂粮、畜产品等从这里远销日本及欧洲国家。

“中东铁路建设和城市建设时期,哈尔滨就是一个大市场,人员、资金、物资短时间内迅速集聚,铁路建设高潮时雇用的中国工人达到17万人。”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方志工作处处长韩士明说。

来来往往的俄商曾在哈尔滨开办秋林商会,附设灌肠作坊,成为生产欧式肉灌制品最早的加工厂。时至今日,红肠、格瓦斯仍是秋林公司的金字招牌,也是哈尔滨人餐桌上的必备美食。

创新与开放,成为融入这座城市骨髓的鲜明特质。

横跨松花江,昔日宏伟的中东铁路桥变身网红观赏点,与之平行的则是一座现代化双线电气化铁路桥。中欧班列在这里呼啸而过,把中国的优质商品运往万里之外的欧洲。

2024年6月4日,人们在哈尔滨市被称作“老江桥”的滨州铁路桥上游玩。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老桥与新桥,是近代工业与现代科技的对话,是历史与未来的缩影。时过境迁,始终不变的是开放的步伐、向前的脉动。”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于洪涛说。

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世界5G大会……凭借地缘优势,背靠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哈尔滨举办一系列国际盛会。在巩固东北亚地区市场基础上,哈尔滨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辐射范围向欧洲等地区延伸。

2023年6月15日,参会者在第三十二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了解展品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越来越多年轻人看中这座城市蕴藏的新机遇、新潜能,投身新经济、新业态,激扬青春与活力。

赓续城市文脉,近三年时间里,哈尔滨完成对近600座历史文化建筑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一大批历史文化街区迎来更新改造。“百年前的烟火气焕发新的生机,令人回味悠长。”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运营一家策展书店的于冰说,通过创新设计赋能老城发展,文化街区“变身”兼具文化底蕴和商业潜力的网红打卡地。

和“土著”于冰不同,“85后”郑好是新时代“闯关东人”。2022年,他从一所海外高校回国,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短短几个月内,他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围绕寒区冰雪路面开展研究。

松花江北岸,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成立已有五年,汇聚众多科创企业的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拔地而起。到2024年上半年,园区累计注册企业663家,数字经济、生物经济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站在更高起点,瞄准更高目标,哈尔滨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征程上昂首阔步、续写华章,带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奏响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强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雄浑交响。(新华社记者顾钱江、杨思琪、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