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世界政治法律时政评论地产投资教育移民金融理财商机商讯文化科技大千世界衣食住行美容健康社区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 政治法律

核弹头数量多少才够?美苏冷战核竞赛能带来一些启示

时间:2020-5-16
原标题:核弹头数量多少才够?美苏冷战核竞赛能带来一些启示

  核武器的超杀能力让自身脱离了简单的武器范畴,成为一个具有“鸦片般魅力”的强有力政治符号,核力量一向被有核国家视为国家安全的支柱和基石。

  多少核武器才能保证国家安全是业内外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冷战是核军备竞赛最为激烈时期,尤其是美苏两国,投入了大量资源研制和部署各种类型核武器。核弹头数量多少才够?美苏冷战核竞赛能带来一些启示。

  军备竞赛与核武器数量

  核武器的数量多寡一直以来是拥有核武器国家之间关注的焦点,一种导致增加核武器数量的情形是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围绕核武器出现了安全困境,安全困境往往与军备竞赛相关。安全困境是指当一个国家基于自身安全目的发展某类军备后,其他国家会感知到自身安全受损,由于误判而相应地发展军备维护自身安全,进而使得先发展军备的国家安全受到了损害。双方或多方诉诸针对彼此的手段来维护自身安全,反而使得所有国家更不安全。彼此把对方提升军力的行为视为对自己带来安全威胁,竞相发展军力以自保,进而陷入由安全困境引起的军备竞赛。



核武器的超杀能力让自身脱离了简单的武器范畴

  安全困境的出现,往往与所提升军力的作用有关。例如古时,一个国家强化军事防御能力,修建堡垒、城墙,这类军事能力防御特征明显,其他国家感觉不到对自身的安全威胁,进而不会出现安全困境。如果一个国家发展机动作战的军力,例如骑兵,对方国家尤其是邻国会感知到较为严重的被入侵的安全威胁。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现代军事武器的攻防特征不再泾渭分明。理论上看,实际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基于自身安全目的对核武库加大投入建设,会对其他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带来刺激,别国会认为自身战略安全受损,进而相应的投入资源发展核武库,两国陷入围绕核武器出现了安全困境,并进一步导致核军备竞赛。走出安全困境需要两国彼此了解对方增加军备的目的,有效的沟通是降低对对方安全威胁感知的可靠方法。但是纵观人类历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还没有出现过因为安全困境的出现而进行军备管控、军备控制的成功案例。相反,把核武器用于争霸目的而追求核武器数量的竞争状况出现在了人类历史中。

  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对核武器数量的竞争性追求最典型的即是美苏两国冷战期间的核军备竞赛。美苏争霸导致对核武器数量近乎“狂热”的追求,两国把核武器的数量看做冷战争霸的实力标志之一,越多越好,越多越彰显实力之强、制度之优越,两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扩充核武库。

  1975年,美国的核武器数量达到27519枚(件),是冷战时期的最高峰,苏联则在1986年以45000枚(件)核武器达到了冷战峰值,美苏两国核武器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数量。

  除了数量,质量方面,美苏两国在冷战中后期研发了众多型号核武打击平台,例如美国的“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B-2型战略轰炸机、“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俄罗斯的SS-25“白杨”、SS-18“撒旦”、图-160战略轰炸机等,上述武器至今仍是美俄两国核武库的主力装备。



俄罗斯核潜艇发射潜射弹道导弹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国力已不如苏联,美俄两国一度开展了积极地核裁军。1991年,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中提到,苏联是唯一一个可以用物理手段将美国消灭的国家,美国不能忽略这一事实。因此,要继续与苏联的“核后代”俄罗斯开展核军控,避免俄罗斯核武器无法管控从而变为新的战略对手。此外,也要关注如何解除其他苏联原加盟共和国的核武装,避免出现新的实际拥有核武器国家。而俄罗斯也有现实的需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处于困难时期,一方面贫弱的国力无法维持核武库的建设,另一方面,俄罗斯也需要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获得美国的援助和支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美俄两国的核武器数量呈下降趋势。

  生存能力带来更佳威慑有效性

  至于美俄两国核武器是否“够用”,这要考虑核交战模型(又称核对抗模型)。核交战模型是分析交战双方的战略武器性能、目标防护特性、对方国家人口和工业城市的分布、战略防御能力等指标后,得出如何运用核武器达到对目标国家毁伤最大化。2004年,我国学者曾对美俄两国的核交战模型进行了分析研判。其得出的结果是按照2002年的美俄核武库数据(当时美俄刚刚进行了《莫斯科条约》谈判),即便美国对俄罗斯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按照美俄两国当时的核武器数量、目标防护特性等指标,美国能够摧毁俄罗斯80%左右的战略核力量,而俄罗斯剩余的20%战略核力量进行战略核反击,仍然能够对美国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按照这一模式,当时国内学者对2012年美俄的交战情形进行预测,得出的结果是即便美国发动对俄罗斯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俄罗斯仍有250余枚核武器可以生存下来用于对美核报复。且美国在2012年还不具备一次性拦截俄罗斯250余枚核武器的导弹防御能力,所以,俄罗斯在2012年依然能够对美国构成有效战略威慑,美俄存在战略稳定性。



近年来,俄罗斯积极对核武库进行更新换代,图为俄研制的新型液体洲际导弹“萨尔马特”

  我国学者2004年的分析推断是基于美俄在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数量背景下做出的,当时美俄各自拥有接近6000枚部署的核武器。从国内学者对俄罗斯在美国先发制人核打击下能够生存下来的核武器的数量判断中可以看出,对固定阵地的井基弹道导弹的毁伤概率在89%至92.5%,而机动弹道导弹则是77%至89%。机动性带来的生存优势较为明显。

  海外学界的研究展示出,2020年美国的核武器数量在5800枚,包括1750枚处于部署状态,其中400枚部署在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上,900枚部署在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潜射洲际弹道导弹,还有300枚部署在战略轰炸机部队,150枚战术核武器部署在欧洲。此外,还有2050枚处于分离状态,即通俗理解的从投射武器上拆卸下后储藏的核武器。另外还有2000枚处于退役和待拆解状态。俄罗斯则拥有总量达6372枚核武器,这其中处于部署状态的约为1572枚,拆卸后储藏的有2740枚,退役和待拆解状态的有2060枚。也即是说,美俄两国目前随时可用、可以发动核打击的核武器在1600枚上下。

  2020年美俄两国实战部署的核武器数量都有所下降,但是俄罗斯更加注重对机动性高、生存能力高的核武器予以投入。

  俄罗斯近年来的战略武器发展方向就体现出对生存能力的重视。一方面,俄罗斯研发了新型 “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用于替换井基发射的SS-18、SS-19洲际弹道导弹,维持战略威慑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俄罗斯自1997年起开始构建以SS-27“白杨”-M、SS-29“亚尔斯”为骨干的机动洲际弹道导弹打击体系,发展了955型“北风之神”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和配套的“布拉瓦”型潜射弹道导弹。此外,俄罗斯还研发了一系列“新概念”战略武器,2018年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提到,俄罗斯研发了可携带核弹头的无人潜航器,核动力巡航导弹,高超声速武器等。这些类武器的共同点是:基于深海潜航、核能持续性的动力和速度优势等导致被侦测发现的可能性降低,进而降低了被拦截的可能,生存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美国战略轰炸机编队飞行

  俄罗斯在1997年出台了第一份《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2000年对这一文件进行了简单的修订,其中尤其强调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强调俄罗斯核武器用于“现实威慑”,将优先发展战略核武器作为首要任务。在俄罗斯看来,战略核威慑能力的建设,虽然只占到国防发展的一部分资源,但是带来的国家安全的效益确实绝对性的,能够确保俄罗斯与美国平起平坐,遏制军事冲突的发生,维护国家的绝对安全。对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文件的具体落实和阐述,则体现在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文件中。1993年,俄罗斯公布了第一部军事学说文件,2000年和2010年,俄罗斯相继出台了后续的军事学说文件,其中对核遏制能力的重要性持续提升,把核武器用于遏制大规模侵略,扩大为不但遏制大规模侵略,也遏制针对俄罗斯发动的地区战争,《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文件也对核武器对大规模战争和地区战争遏制能力做了进一步的阐明。

  俄罗斯对美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指标,其一是数量够用、其二是质量够用。前者是核威慑能力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即数量固然关键,但是核威慑的有效性更需要核武器具备可靠的生存能力,如果没有可靠的生存能力,单纯在老旧核载具上增加数量,只会让对手更倾向于实施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举例来说,增加的核弹头依然搭载在老式的战略投射武器、譬如井基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上实现多弹头,这会诱使对手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因为井基核武器往往具有特别的地理特征,位置固定,对手可以较为轻易地锁定己方的井基战略核导弹,且摧毁一个固定阵地的战略核导弹能够摧毁更多的核弹头,更有效的削弱己方核打击能力。



美国冷战时期在欧洲部署的“潘兴”-2中程导弹  

后者即质量指标才是核威慑力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提升战略打击武器的生存能力,例如发展先进的公路机动战略导弹、发展战略导弹核潜艇等武器,可以有效减少对手的发现概率、减少对手对己方战略威慑能力的损伤,同时又能保持足够数量的战略核打击武器在对手先发制人核打击下生存下来。此时即便数量上相对落后于对手,但是生存能力的提升保住了可观的核反击力量,这种质量带来的威慑效应能够更好地威慑住对手不进行核军事冒险。

  战略威慑的有效性取决于能力、使用能力的决心和对手的感知这三者的乘积。这其中,使用能力的决心是国内领导层所决定的,战略能力是客观实力所决定的,对手的感知主要来自于自身战略能力建设的水平,即这一水平能否让对手察觉到无法使用第一波次核打击解除核武装,进而让对手降低使用核武器的动机。在美国不断进行核扩军、推进反导系统部署和降低核门槛的举动之下,有效的战略威慑能力需要让美国感知到其军事能力无法有效压制其所谓对手的战略反击能力,打消核军事冒险的机会主义思路。不可否定,核武器数量增加对增加核威慑能力的增加起到了客观促进作用,但是核武器质量的提升更有必要。

  (作者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军备控制与国家安全方向)

需要1000枚核弹吗 中国的“核模糊”政策如何让美国生畏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5月8日在社交平台微博上提出,中国需要在较短时间里将核弹头数量扩大到1,000枚的水平,包括至少要有100枚东风41战略导弹,以确保对美国拥有同等的核打击与威慑能力,引起很大的轰动。次日,路透社记者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提问。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应中表示,”我觉得你要问的话应该去问他,因为在中国也有言论自由”。

此外,华春莹在记者会上重申了中国的军控态度——“中方的政策也是非常明确和一贯的。我们认为在核武方面,那些大国应该负有优先的责任和义务来削减战略核武器。中方一直是奉行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样的政策,我们的有关政策是非常有限度、有节制的,也是非常负责任的”。
 

在核领域,美国认为其最大威胁源于俄罗斯的核升级和中国的“核模糊”政策,中国虽然做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但在美国看来这一承诺是“模糊的”未必可信,且中国的核武状态“缺乏透明度”。

中国核弹头数排第几?

 

按照胡锡进的逻辑,总结起来是:当前的国际环境在美国的搅动下变得非常危险,中国长期奉行的最低限度核威慑已不足以应对未来潜在的战略风险。
 

那么,中国究竟有多少核弹头?实际上,中国核力量实力一直是保密,从未宣布过核武器数量,只是宣称“够用、可靠”。按照国际通识,美、俄拥有核弹数量分居第一、第二,均超数千枚核弹。

当下,流传最广的一份数据来自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简称SIPRI)2019年6月发布的报告:中国现有290枚核弹,在世界上排名第四,居美国、俄罗斯、法国之后。

在SIPRI的报告里,美国有1,750枚处于作战部署中的核弹,另有4,435枚处于“备用”状态;俄罗斯现有1,600枚处于作战状态,4,900枚处于“备用”状态;法国现有280枚处于作战状态,20枚处于“备用”状态。中国总数290枚,但多少处于作战状态、多少处于“备用”状态不明。此外,英国则有120枚处于作战状态,80枚处于“备用”状态。当然,SIPRI是西方权威的军控研究机构,该报告亦不可全信。









 

谁的核弹头多就是实力强吗?
如果按照胡锡进的逻辑——“确保对美国拥有同等的核打击与威慑能力”就可以缓解这个威胁吗?

随着中美国力的逐渐接近,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美国对中国的敌视态度逐步加深。某种程度上,当年美苏核竞争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在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展开全方位的角力,从资源争夺到经济封锁再到军备竞赛。美苏核弹头数量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在后期的时候,苏联核弹头数量后来居上,甚至大大超过了美国,然而这么多核弹头带来的并非是美国对苏联态度的软化。与此相反,美国联合了更多的国家,也包括中国,来一起牵制苏联。历史告诉我们,美苏军备竞赛一直激烈进行到苏联解体。历史也告诉我们,美苏当年各自造了那么多核弹头,然而造的多就能让对方服软吗?并没有。

当然,苏联最终吞下苦果,是因为苏联的经济实力有限,专注于发展军事工业的苏联则陷入了巨大的内部矛盾,最后解体。中国自然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经历过美苏核弹头竞赛,中国非常清楚,这不是无脑比数量的意气用事。关于核弹头数量的讨论,其实500枚和1000枚的区别又有多大?核威慑,是一个数量级的比拼吗?自然也不是这个维度的问题。

中国需要不断放声的是什么

话分两头,对于中国今天所具备的军事实力,向来被冠以“神秘”,但凡有风吹草动都会被无限放大。正如前几年不断炒作的中国海外军事基地。中国是否建海外军事基地,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讨论?重点应在于建立海外军事基地的诉求是什么,是同一些国家那样作为海外领地和殖民?还是补给基地?



 

中国解放军在海外的活动近年来逐渐增多,图为中国海军陆战队在吉布提进行演练。(中国国防部)
 

其实,从中国舆论本身来说,也不用再避讳。谈与不谈,都不可避免地让西方舆论对“是否海外军事扩张”有想法,那么就更应该理直气壮地表达。中国如今建设海外军事基地,用途是怎样,跟其他国家的不同是什么。中国奉行的国防及外交思路的不同,需要说给世界听,无需避讳。
 

对于核弹头的讨论也是如此。其实这次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就显得更加圆滑一些。华春莹也借此表达了中国一贯的立场。其实,作为官方立场可以表达的更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地区使用核武器。”这是1964年中国掌握核武器之后,中国政府做出的承诺。这在五个常任理事国当中是独一份。
 

在《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的影像中,邓小平在阐述中国的核武政策时说道:“我们发展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体现你有我有,你要毁灭我,自己也要受到一点报复。”此外,中国大使李松2019年5月14日在日内瓦就“中国加入美俄核裁军进程”问题发言时说道:“中国的国防投入合理适度,核力量始终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与美俄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情况完全不同。”
 

既然,舆论关注到关于核弹头的讨论,那么完全借此将中国完全不同于西方对核武的理解以及运用思维,表达给外界,让世界去认识中国。这是外宣的工作。


中共建政70周年大会,受阅的东风-41核导弹方队展现了中国的硬实力。(新华社)

核武之外的另一根支柱

毫无疑问,核武器所代表的军事硬实力,是国家安全的支柱。而从美苏争霸历史来看,美苏争霸如火如荼的进行了50多年,为什么没有演变为世界大战?归根结底是因为双方各自拥有毁灭世界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核武器,亦是世界和平的依靠支柱——让人们有所畏忌。这也让很多拥核派会认为,核平即和平。

但这个理解,过于线性化。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来奉行最低限度核威慑的政策,核弹头数量远低于美俄两大核武强国。为什么?

这就必须看到核武之外的另一根支柱——老生常谈的“全球化”。或许几十年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红利,所以概念里面就有“这是理所当然”的,往往忽略了其潜移默化的“力量”。

经济产业全球化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当本国市场无法承受工业经济时,就需要寻找海外市场。而在这个过程中,主导大国通过技术和经济实力对世界各国的原材料资源优化配置,有技术的提供技术,有工业能力的搞生产,有石油的卖石油,有矿产的出口矿产……在投入产出、资源配置、规模效益成本约束下,由水平分工的国际化和垂直整合的一体化相互结合的产业链难以被人为斩断。简言之,当下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上而下的经济产业体系,谁离开这个体系,谁就过不下去。

仅以中美俄为例,且不说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一直经济孱弱,而且产业结构单一、且经济与世界接轨不多,从现实上看,如今俄罗斯已经选择更多跟中国利益绑定。而反观中美,虽然贸易战以来诸多言论指向“脱钩论”,但中国自改革开放40年来,已将自身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转深度嵌入以美国为领导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中。除政客之外,经济学界和商界都很清楚,“脱钩”并不是说脱就能脱的。很直接的说,即便美国鹰派们想对中国动武,也必然会遭到其内部在华利益集团的掣肘。

再从数据上看,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4月中国出口总值1.4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2%。这个增速不仅扭转了前月下降态势,也大大高于去年同期3.1%的水平。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出口已经“否极泰来”。然而,从细项看,塑料制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汽车(包括底盘),中药材及中式成药,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商品同比增长较快。其中,塑料制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分别同比增长71%、56.8%、56.2%。可见,在全球疫情之下,对于“中国制造”的依赖。

由此,每天无声无息在发生的事情,往往作用是滴水穿石的。说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已经让游戏规则有了多维度的变化。应该说,毫无疑问,核弹是硬核的保障,而在发挥更大威力的却未必是它。

  (来源: 澎湃新闻/多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