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3年中国航天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
主论坛上,受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大会组委会委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发布了2023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2023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包括:极低轨道多源动力学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长期地外生存中的药物干预机理、地外天体表面电站用超小型反应堆能源技术、轨道工厂构建及运行技术、空间站脑网络长期在轨实时监测及调控技术、重复使用运载器动力系统健康监测及寿命评估技术、2500摄氏度以上超高温环境下的热承载材料技术、计算光学高维遥感突破航天光学遥感探测极限、基于核动力的载人火星快速往返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航天器在轨飞行遥测数据挖掘分析技术。
王巍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和前沿前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新一代运载火箭为代表的航天重大工程连战连捷,航天科技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抢抓历史机遇,把握历史主动,勇于创新突破,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这是继2020年、2021年、2022年发布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以来的第四次发布活动。此前所发布的项目对宇航领域的学术方向和研判趋势均产生了较大影响,相关研究课题得到上级单位的高度关注并助推其科研立项与实施,对于前瞻谋划并布局航天前沿科技领域和方向、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王巍介绍,《面向未来的宇航科技:2020-2022年度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解读》一书已于今年出版,该书通过对过去三年所发布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的高端科普解读,力求让航天科技工作者们准确把握世界宇航发展前沿,让社会各界了解航天知识,让更多的青年朋友树立航天梦想。
4月23日至26日,以“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暨中国航天大会(China Space Conference)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
中国航天大会依托学术、产业、科普、文创四大活动体系,设置主论坛、国际论坛、学术论坛、产业论坛、文化论坛、青年论坛、科普教育论坛等30余场分论坛,聚集国内外航天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管理者,深入探讨航天发展新格局,推动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航天强国建设,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4月24日,2023年中国航天大会举行主论坛,发布了2023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在主旨报告环节特别邀请到国内外航天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展开6场特邀报告。重型运载火箭工程总设计师、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杨保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洛吉克集团商业总监维罗妮卡·拉·雷吉娜,国际空间大学全球教师团成员雷姆科·蒂默曼斯等人,分别围绕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卫星互联网、量子通信、航天电子、商业航天等热点领域,讨论航天领域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关键问题,拓展人类探索空间,研讨航天技术与经济融合,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与此同时,本届大会30余场分论坛会陆续拉开帷幕。在推动航天国际合作的氛围中,中日韩青年国际研讨会、航天高端系列对话、“一带一路”航天对话、外层空间法治国际研讨会等国际论坛活动备受瞩目;19场学术论坛内容丰富,探讨航天标准化、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航天控制技术、小卫星技术、航天先进材料与制造等业内焦点话题。
2023年中国航天大会由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安徽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并得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空间法学会、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大力支持。
中国航天大会是中国航天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国际性行业盛会,自2018年起每年在“中国航天日”活动期间举办,此前已分别在哈尔滨、长沙、福州、南京、海口成功举办了五届大会,连续四年入选中国科协重要学术会议指南。